龚维斌 张林江 马福云 | 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来源:皮书数据库 发布时间:2025-02-26必须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处理好经济与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
一、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政策体系
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政策体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需要在如下方面加以健全完善。其一,优化社会投资型、社会发展型政策供给。要走出民生福利只有成本投入没有社会产出的认识误区,加大对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职业能力提升和身体健康方面的投资,延长受教育年限,提高教育质量,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学习和培训工程,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其二,加快补齐家庭政策短板。要从理念上重视家庭作用,加快建立面向全体公民的普惠性家庭政策体系,适时建立管理机构,以服务为重心整合家庭政策供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新时代家庭建设之中。其三,不断加强社会政策的衔接协同。必须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强化顶层设计、推进组织联动。要加速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的全国统一和资金统筹,要实现教育、住房、医疗、托幼、养老、助残、扶弱、济困等各项社会政策对特定群体、特定对象协同发力,要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二)探索构建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社会政策联动机制
经济—社会是一个复合性的巨系统,内部各要素彼此关联、互相影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也需要建立一套相互嵌入、相互促进的政策循环链条,构建“以发展谋福祉、以福祉促发展”的联动机制。首先,建立健全经济体制改革牵引的公共政策制度框架。要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合理调节,实现社会成员间的激励相容,调动全体劳动者的创造力。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畅通社会流动渠道,让全体社会成员在人生的出彩中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光和热。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力资源。其次,做好宏观政策出台前的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要尽快明确公共政策评估范围,完善一致性评估流程,建立政策评估专业团队和数据模型,科学研判政策出台窗口期、节奏、力度、效应。最后,加强事关重大的经济—社会政策研究和储备。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对各种风险概率和出现节点的预测预估预判,做好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工具研究和储备。
(三)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的精准化程度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制度安排。下一阶段民生建设要做好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政策精准度“后半篇”文章。其一,打破教育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分割,普遍建立校企、校社合作联动机制。增加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关于生活常识、职业技能、社会交往、工作实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学习内容,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推行“定单式”“预备生”等学校与用人单位衔接机制,解决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其二,全面建立集体劳动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真正落到实处。综合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级工会、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劳动者参与劳动合同制定、工资决定、企业管理的机制化平台和渠道。其三,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程。根据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各自特点,分群体制定推进他们总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帮扶政策。发挥好公有制经济带动共同富裕的作用,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其四,强化民生保障各项制度衔接,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逐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快消除不同群体平等享受民生保障的制度性障碍,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和可及性。解决好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农民工等参加社会保障、享受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难题。守牢社会救助保障网,确保脱贫地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失业人员、受灾人员、疾病残疾等特殊困难群体、失智失能老人等不陷入生活困顿、不发生冲击社会底线事件。其五,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优化生育和养老社会政策,切实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协同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四)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对于补上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拓展我国现代化发展空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一,以“大农业观”“大农村观”为导向推进城乡产业融合。通过对农村产业的现代化改造,促进城乡产业趋同化和一体化。发挥农业生产多样化农产品、提供身心休养环境、接续农耕传统文化等多种功能,促进以“农”为核心的旅游、体验、康养、自然教育、文化等多种业态和经营创新发展。其二,以“城乡生活等值”为导向推进城乡人口融合。建立城乡地位平等、福利等值、各有优势、发展资源和机会公平的城乡生活等值理念,建立按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分阶段、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教育、社保、医保等方面的待遇不平等的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人口自由流动迁徙、国家公平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其三,以“空间统合”为导向推进城乡空间融合。在尊重城乡关系变化规律基础上,通过积极的空间融合政策推进城乡土地利用混同化、多样化。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立足特色、错位发展,形成产业分工协作、城市精神有别、要素自由流动、彼此网络化联系的新格局。以县城、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基本单元,持续推进城乡空间融合。其四,以“资源增值共享”为导向推进城乡资源流通和融合。用好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两种机制,促进要素流动双向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资源收益共享化。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建立建设用地指标与常住人口、优先保障产业、重大发展项目相协调制度。其五,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推进城乡治理融合。以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和按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为突破口,逐步清理、消除基于户籍登记而建立的差别化福利安排和社会管理制度,面向2035年建立起全体公民公共服务无差异化、可在迁移流动过程中携带并便捷使用的新型福利制度和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基于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城乡基层治理“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两个平台,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提升基层管理服务水平。其六,继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有效遏制东中西部和南北发展过度分化趋势,促进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同联动的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
当前,我国社会大局稳定,制度认同度和社会满意度高,但也存在未来预期偏弱、参与热情偏低的情况,必须通过改革,将隐藏在群众中的创新创造活力释放和激发出来。其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等实实在在的举措,下一步要真正把这些措施落地落实落细,并通过制度建设防止政策“翻烧饼”,让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吃“定心丸”,激发它们投资创业的热情。其二,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充分激发民间社会活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法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特别是用好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社区议事说事、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等自治性力量。加快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建立社区与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志愿者、慈善资源的链接联动机制,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其三,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奉献、包容失误的体制机制,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主体能动性。要清除阻碍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不合理制度和各种限制,完善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体制机制。加强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关爱和培育技术工人、青年创新人才、普通科研人员等各种人才。
本文节选自《社会体制蓝皮书: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报告(2024)》一书总报告《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稳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