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汽车新闻网作者:发布时间:2020-02-10
中国汽车新闻网讯 10月10日,第二届海口国际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展览会盛大开幕。在大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针对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前景趋势进行了演讲。他表示:“消费增速下滑和行业去产能、去库存,是目前中国车市面临的重要问题。2020年将是落后产能的淘汰整合之年,产业集中度提升,会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同时,新能源汽车企业将在2020年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中国汽车行业想要在2020年有向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改变和努力。”
以下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王瑞祥发言内容: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很高兴出席2020(第二届)海口国际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展览会。在此,我代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向展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的各位嘉宾、国内外汽车同行和媒体界的朋友们表示诚挚问候!
各位朋友,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今天,举国上下正在酝酿“十三五”完美收官、齐心协力奔小康、为“十四五”争取出色开局。放眼全球,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深刻变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疑云重重,风险挑战极其严峻。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实际措施来妥善应对。
当前全球汽车市场来说正在深刻地重构,中国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2018年我国车市首现负增长,2019年继续下探,部分车企陷入困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以来,我国汽车制造业亏损企业个数最高曾经接近5千家,2019年以来这一数据在降低,8月份略高于3900家。而汽车制造业存货也由年初的7500亿元降到8月份的7294亿元,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承压前行、培育新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成了全行业最大的课题。在我国消费增速下滑和行业去产能、去库存的多重因素叠加效应下,2020年将是落后产能的淘汰整合之年,产业集中度提升,会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是波谲云诡,从高歌猛进走向万马齐喑也是转瞬之间。受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影响,自主品牌年度目标受挫,造车新势力出现颓势,亏损和资金双承压,外资企业加大投入对国内企业产生巨大的挑战。对此,政府将实行非财税政策来引导产业发展,促进更多跨行业的融合,产业边界将弱化。智能网联方面,2019年甚为关键,地方政府专项产业政策的快速出台及落地效果显现,6城已开放载人测试,载物测试也开启,L2级别的产品批量上市。
因此上,中国汽车负重前行,但是前景依然可期。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是实现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当今世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地球村式的经济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链在全球范围的布局、有调整也有重构,但经济全球化仍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通过合作谋求互利共赢、提高全社会的福祉,推动行业进步,是唯一出路,也是行业的广泛共识。我们要主动顺应国际化潮流,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和思维,去谋划企业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我国要与国际汽车业加强合作,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加速投入研发并且通过与相关行业的跨界融合,为行业良性发展发展做贡献。
二是发挥并且利用好中国的独特优势。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资本、人才也不断聚集。一旦市场、资本、人才、机制都具备,只要完美万众一心加油干,一定可以有所建树。同时,借助制度性优势和国家级平台,通过集中攻坚、海外并购等方式,中国完全有实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创新。中国虽然地域广袤,道路环境复杂,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可以从顶层设计上完善适应汽车新“四化”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这一点我们有充分的制度自信。
三是与趋势为友、抓住发展机遇。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动力遭遇新能源的强有力挑战、汽车也逐渐由单纯的出行工具变身为智慧生活的一极,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他们将从产品提供方进化为方案提供方。这对中国挑战不小,机遇也更加难得。我们要通过加强协同创新,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提升基础能力,加快实现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技术突破,推动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通过高水平合作,提升智能网联整车数字化和自动驾驶等先进技术,拓展发展新空间。需要通过合作联动以及整合兼并,推进自主品牌提质升级,促进产业动能转换,培育、扩大新市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同志们,朋友们,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和新任务、新要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国汽车由大变强的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预祝2020(第二届)海口国际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展览会圆满成功!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010-5936726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