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专家观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2024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展望及战略思考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   发布时间:2024-06-07

  展望2024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引擎作用更加凸显,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绿色经济转型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碳市场不断完善;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一)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

  1.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协调性将明显提升

  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首先,政府通过加大对区域发展的统筹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政策协调等措施,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推动各地区间的互利共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达地区可以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而欠发达地区可以提供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从而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其次,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通过引导资源向薄弱区域倾斜,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再次,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提高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最后,通过跨区域合作项目的推进,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和优势互补。例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通过跨区域合作,共同打造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提升区域间互联互通能力。

  2.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将更加强化

  首先,区域重大战略的引领性不断增强,为各地区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例如,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为粤港澳三地的合作明确了目标和框架,增强了发展的动力源。这种引领性战略可以帮助各地区明确发展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次,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可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与合作。例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推动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各区域的互利共赢。最后,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源。区域重大战略遵循的明确发展目标和规划,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

  3.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将不断优化

  通过划定不同的功能区,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国土空间的利用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如经济发展区、居住区、生态保护区等,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生活品质。其次,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提高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主体功能区战略通过合理划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可以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国土空间的合理布局。

  4.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将迈向更高水平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第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通过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城乡要素的优势互补。第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第三,优化城市发展布局。第四,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等,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发展权益。

  (二)区域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

  1.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各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超越传统生产力,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一是科技创新加快推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聚焦创新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问题,进行重点攻关,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加快在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进行前沿技术布局。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打通科技研发—中试—产业化通道,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在产业领域的转化应用。三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效的保障。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创新,激发企业创新动力,释放全社会创新潜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审慎监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优化金融资金供给结构,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解决科技创新融资难问题。

  2.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重大机遇,应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以新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动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三是加快形成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业供给质量,提升服务品质效率,促进服务业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品质化。促进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知识产权等制造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提高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种业研发等领域的服务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三)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1.数字经济的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引擎作用,就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对5G、数据中心、物联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硬件支撑。二是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保护、流通交易、安全保障等制度体系,推动数据要素的有序流动和高效利用。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加强与各国在技术标准、数据跨境流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共赢的全球数字经济生态。

  2.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需要在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推动政策法规的完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涉及数据安全、知识产权、隐私保护等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二是强化数字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加大对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加强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三是强化跨界合作和协同创新。建立跨界合作和协同创新的机制与平台,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地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

  提高东部地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水平,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的数字产业发展。推动中部地区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数字化应用场景落地。加大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推动东北地区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工业数字化改造。

  (四)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

  1.绿色经济转型将加快推进

  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我国现代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以数字化与智能化为核心的“数智化”转型,成为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更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我国绿色经济转型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二是以“数智化”带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2.新型能源体系将加快构建

  未来围绕新型能源体系的供给安全、科技创新与政策机制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具体表现在:一是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将加快构建。着力构建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等新能源为主,以传统化石能源为辅的能源供应系统。二是新型能源系统的政策体系与保障机制将加快健全。未来我国能源市场改革的广度与深度将进一步拓展,以培育壮大新能源系统为核心的体制机制将加快构建,新能源交易规则将进一步健全,能源市场机制、监管机制将进一步优化调整,财税与金融等政策支持与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强;新能源等低碳技术标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相关认证等服务体系也将进一步健全;支持国内各类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新能源研发工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3.全国碳市场将不断完善

  未来全国碳市场建设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碳市场改革创新力度持续加大。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将进一步健全,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主的碳定价机制将进一步健全;全国碳市场功能平台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对碳排放权交易顺利履约的保障功能将进一步健全。二是碳市场的法律法规与保障机制将进一步健全。亟待健全与全国碳市场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数据核算与核查行为;长效数据质量监管机制将进一步健全,重点排放单位与核查服务数据监管的主体责任将进一步强化,违法违规处罚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碳市场的金融保障机制将进一步健全,碳金融基础设施将持续完善,碳金融产品供给将进一步增加,对碳金融数字服务平台、项目库与金融人才等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强化。

  (五)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1.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

  县城处于我国城乡发展的纽带位置,是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是以县城为核心,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交通、水、电、气、暖等联通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县城实现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县城对城乡经济的集聚与融合作用。二是加快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发挥县城作为产业衔接平台的作用,将工业上游产业链同农业产业链相结合,助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加快补齐县城公共设施短板,完善县城文体设施,增加县城教育、医疗等资源投入,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发挥县城作为城乡发展纽带的作用,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乡村振兴持续推进

  浙江省二十年持之以恒地向全国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动乡村振兴。一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对乡村的农业发展实施必要的倾斜性保护政策,鼓励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优质、特色的农产品实施保护性举措,鼓励高品质的农产品持续产出,提升乡村产业在价值链上的环节和层次,提高乡村产业能力。二是大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共建乡村宜居宜业、优美清洁的高质量发展环境。三是大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优化乡村发展的“软环境”。

  3.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在于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改革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一是要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农村居民自主、自由落户城镇。二是加快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三块地”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并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大力提升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三是加快城乡治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推动县城治理能力提升,向下兼容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共同促进城乡治理水平提升。

 

  本文节选自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2023~2024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与展望》,载赵弘主编《区域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第1-52页。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组长:赵弘,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成员:杨维凤,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王德利,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方方,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何砚,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徐李璐邑,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