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走出去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合作动态

搭建跨国平台,开创国际出版新局面
——我社副总编辑、国际出版分社社长周丽在2011年皮书年会上的发言稿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2-03-2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直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综合性专业学术出版机构。1998年实施第二次创业以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国际合作出版工作。在谢寿光社长的亲自主持指导下,我们制定了国际合作出版的战略规划,2011年成立了国际出版分社,在充分利用好国家扶持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尽快把我们的优秀学术成果推向国际。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国际出版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国际学术界及出版界的影响日益扩大。
一、国际合作的起步阶段(1998—2005年)
出版社传统的国际合作基本采取的是版权引进和输出两种形式,1998年前我社也是以版权引进为主。根据我们制定的国际合作出版的战略规划要求,我们力图创造更适合我社在国际出版舞台上更快发展的新型国际合作出版模式——联合出版。
2005年,首先将“皮书系列”的国际化发展纳入战略规划中。首先与荷兰博睿(Brill)出版社正式签订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英文版的合作出版协议。当年便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为我院皮书品牌走向国际开创了先河。当年共出版经济、社会、法治、环境和教育5种,只涉及英文语种。
2005年由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编写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一书,用中日韩三种语言在三国同步出版,引起三国和世界舆论的关注。
二、国际合作的规模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以荷兰博睿出版社的合作为契机,不断开拓国际合作范围,国际合作出版的成果初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组织壮大和出版规模逐年扩大
2011年我社正式成立国际出版分社,这标志着我们已全面向国际学术出版机构转型。显示了我社的国际出版步伐已走在了我院其他出版社的前列。
出版数量和语种逐年增加。以2010-2011年为例,共合作出版外文版图书近百种,涉及英、俄、韩、日、德、芬等多语种。这些图书都进入出版国家的主流销售渠道,100%能在亚马逊及其他相关网站上实现检索查阅购买。
(二)国际合作出版网络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社与荷兰博睿出版社、美国Wiley出版社、圣智学习出版公司、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英国Taylor & Francis、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日本侨报社等多家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建立了学术出版的合作机制,从合作伙伴分布看,欧美国家占86%、日本韩国新加坡占10%、俄罗斯芬兰等占4%。这些都为合作出版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合作出版成果的品牌推广宣传
为了扩大合作出版成果的学术影响,使其价值最大化,我社与荷兰博睿出版社、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俄罗斯圣彼得堡财经大学等机构共同打造学术交流推广平台,通过国际性书展、学术研讨会等方式,直接实现了中国学术成果与国外学术界及媒体的对接,使其成果价值得到最大的彰显。
(四)高水平的作者、译者、编辑团队为合作出版提供了重要保障
1.建立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库及原创作品“走出去”库。
经过30多年的积累,我们出版社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们已经拥有一支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团队,他们高质量的原创作品是我们实现合作出版的前提保证。目前我们向国外出版社推荐作品的原则就是:世界热点问题,中国学者的解读。
2.构建权威的译者库。
国内学术著作能否得到国外出版社和读者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翻译水平的高低。经过多年的积累,目前我们拥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准的译者团队,包括一批院内外著名学者和国外研究机构、大学在职人员,如蔡昉、潘家华、张莹、王美燕、宋立刚等专家学者,同时还聘请懂中文的相关专业领域外籍专家进行审定。译文的体例一律遵循国际通用的芝加哥标准,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3.组建有国际视野的编辑团队。
我们严格按照专业编辑责任制分工负责。为了开拓编辑的国际视野,每年定期组织编辑参加国际书展、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参加各类培训,在活动中增强了编辑的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稿策划的能力,熟悉国外出版流程、学习先进的出版理念及出版经验,为我社的国际出版真正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开展合作出版的资金获取渠道逐年拓宽
目前,“走出去”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翻译经费问题。资助渠道较少已经成为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大瓶颈。
1.图书翻译资助主要来源(见下表)。
 
项目名称
主管单位
特点
中华学术外译
全国社科规划办
资助金额较大,申请难度大,全国每年总额十几本
经典中国
新闻出版总署
申请手续繁琐,且资助侧重人文历史类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资助金额比较少,且资助重点在其成员单位
“走出去”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
资助对象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
    
2.中国社会科学院“走出去”战略的资助。
2011年7月25日王伟光副院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专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意提出:要建设“走出去”战略的学术窗口,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和精品成果“走出去”战略作为政治任务。社科文献出版社作为院属出版机构,在推动、增强学者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方面,责无旁贷。
今年,我社出版的皮书系列已经列入创新工程中,其中就包括对皮书外译的翻译资助和学术专著外译的翻译资助。
皮书是我社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名义出版的年度报告,外文版不仅提升了学者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了解,意义重大。
三、国际合作出版推广的新思路
如何将学术成果更好地推向国际市场,这个问题始终是我们思考的、同时也是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坚信必须转变思路,探索出适宜我们发展的新模式。
(一)整合现有出版资源,按系列向国外推介
根据我们皮书出版划分的大系列,重点整合成若干系列。如国家宏观分析系列、中国金融发展与改革系列、国际关系系列、中国社会发展与改革系列、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评论系列、国际组织系列等。目前通过这种系列推介,已经得到国外出版社的肯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这里我们非常希望作者经常与我们沟通,交换看法,共同策划一些未来的热点出版题目。
(二)根据国外出版社的出版计划,组织策划出版选题
目前,国外出版社非常关注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根据市场需求他们也会向我们提出组稿要求。比如现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需要高度的智慧,我们提出出版“国际关系系列”的要求正好进入对方出版社的选题计划范围。
(三)重点推介在国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著作
中国有些著名学者在国际研究领域有着一定的影响,大都进入国外出版社的关注范围。推介著名学者的优秀学术成果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比如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潘家华的《碳预算》、蔡昉的《中国经济增长》、王晓晔的《中国反垄断法》、周弘的《外援在中国》等。
(四)特殊的出版资助方式
国内学术出版由于受到受众群体的制约,发行数量少,需要补贴出版,大多数国外出版社也是如此。我们可选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向对方支付出版费用(如日本出版社多有此要求);二是,通过购买出版物的方式,减轻对方经济压力,达到合作出版目的。目前上面两种方式我们都采用过,达到三方(即国内出版社、国外出版社、作者)高度认可的良好结果。
(五)图书出版的增价服务——海外推广宣传
通过合作出版学术著作,达到带动相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外媒体的关注度,也是我社国际出版的又一创新举措。
1.2009年10月我们组织并邀请“皮书”的两位主编——蔡昉和汪同三,前往德国法兰克福参加国际书展并在欧洲多个国家的大学及研究机构举行了学术报告会。此次活动是中国著名学者直接面向海外学术界及海外读者介绍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学术思想的一次重要活动,不但为“皮书”英文版在海外市场做了很好宣传,而且也为中国学术走向西方世界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2.目前,我们与英国出版社合作正在开展的“国际关系系列”出版合作,2012年该系列将参加英国伦敦国际书展,届时将邀请黄平、李向阳等相关作者进行讲座,并在牛津大学进行学术演讲。
3.我们将要对中国首部《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进行海外出版、宣传、推介的全流程活动的策划活动。以图书出版为载体,借助纽约的全球新闻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有步骤地宣传造势,将中国首部《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北京大学与星通联华物联网应用研究院推向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提升作者团队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应用研究院品牌效应。活动主要包括美国首发式、记者招待会和宴会;邀请著名大学学者、教授参加推荐活动,并赠送图书;访问若干所著名大学、向图书馆赠送图书。
各位领导、专家,我利用皮书年会这个难得的机会,向大家介绍了我们从事国际合作出版工作的进展和规划,希望得到各位指正。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是我社的宗旨,我们一定用我们不懈的努力,搭建社科文献出版社的跨国平台,将各位的大作推向国际舞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