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观点

李闽榕:从四个层面着力提升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

来源:东方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3-09-04

    本次发布的《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3)》是在前一部报告的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理论内涵,调整充实了指标评价体系,对2010—2011年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评价和比较分析。今日上午,黄皮书主编之一李闽榕博士就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表现及提升策略做介绍。中国网直播

 

  李闽榕博士的介绍主要结合这两部报告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解读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升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国家创新竞争力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

 

  2001年,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在G20集团中排名第12位,到了2011年,排名上升到第8位,排位上升了4位,这是G20集团中唯一能够进入前十名的发展中国家。值得一提的是,2001—2011年,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增长最快,11年中增加了13.9分,远高于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的平均水平,说明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从创新基础竞争力来看,中国呈现稳步提升且增长幅度比较大的态势。中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综合(行情 专区)得分在2001—2011年间呈稳步提升态势,而且增长幅度也比较大,共增加了20.2分。2011年与2001年相比排位上升了4名,与创新基础竞争力最强的美国的得分差距也缩小了28.5分,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得分差距也有明显缩小,反映了中国创新基础竞争力有了显著提升。我们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基础也在显著增强。

 

  从创新环境竞争力来看,中国的表现喜忧参半。从综合得分来看,中国创新环境竞争力综合得分在2001—2011年间也是稳步提升的,增加了5.9分,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得分差距有明显缩小。

 

  从排名变化来看,2001年中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处于第12位,在G20国家中处于中游地位,但排名落后于其他8个发达国家。其中,2011年中国处于第8位,排名明显提升。(图),可以看出中国创新环境竞争力排名得分和变化情况,也可以看出在得分和排位上是上升的,由第13位提高到第8位。

 

  从创新投入竞争力来看,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从综合得分来看,2001年中国得分只有30.4分,比最高的美国低了64.9分,也比G20集团的其他19个国家的平均分低了4.2分。但到了2009年,中国上升到48分,比美国低43.6分,2011年下降到40.5分。

 

  从排名变化来看,2001年中国创新投入竞争力排名第10位,在G20国家中处于中游地位。2009年中国则上升到第5位,在G20国家中处于上游地位,超过多个发达国家,2011年又下滑到第9位。(图)

 

  从创新产出竞争力来看,中国创新产出竞争力有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

 

  总综合得分来看,2001年中国为16.1分,比最高的美国低了74.9分,也比19个国家的平均分低了8.1分。2001—2011年间,中国创新产出竞争力综合得分得到稳步提升,而且增长幅度最大,增加了19.5分,与最强的美国得分差距也缩小了57.7分,并且超过了英、法等多个发达国家。

 

  从排名变化来看,2001年中国排名处于第10位,在G20集团中处于中游地位。2009年中国处于第4位,在G20国家中处于上游地位,仅次于美国、日、德三个国家,但领先于G20集团中的其他发达国家,2011年排名第2位,仅次于美国,全面超越其他发达国家。

 

  产出的情况不能代表内涵和实质,在创新产出方面,我们还有一些是比较粗放型的增长,芯片等核心产品还需要进口,这些方面是未来我们需要提升和加强的方面。

 

  从创新持续竞争力来看,中国呈现波动上升,并仍有上升空间。

 

  2001年中国创新持续竞争力得分为31.7分,比最高的美国低了44.6分,比平均分低了9.4分。2011年中国得分46.6分,但由于与2001年相比,世界上的8个发达国家的创新持续竞争力综合得分都出现下降,因此,中国的进步已相当可观,排名上升明显,并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是我们长期增加投入、增加研究所出现的明显效果。

 

  从四个层面着力提升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

 

  2001年以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提升,无论是分值还是排位,党和国家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创新驱动战略有密切关系,也是我们长期努力得到的结果。同时还有另一个因素,世界环境为国家创新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对欧美发达国家影响比较大,全面的影响也渗透到科技创新方面,特别是科技投入。尽管如此,我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美国遥遥领先,美国后面没有第二,50分是一个空档,第二名都在50分以下,说明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尽管美国的科技创新竞争力下降幅度比较大。

 

  通过对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分析,表明我国的强项在创新产出竞争力,弱项在创新基础竞争力。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发展模式向内涵及结构的调整,国家创新竞争力也应从长久持续性发展入手,真正形成自身原创性知识技术产权,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自己的重要位置,才能真正跻身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和G20当中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劣势是过去长期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不足,美国和发达国家是几十年重视科技、进行投入的结果,我们也就近十几年加大了投资力度。在人才方面,我们也存在明显的弱势。

 

  从国家层面看,要积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先机,不断提升国家科技地位和国际话语权。

 

  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强对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和统筹协调,不断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1)加快推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和合作共享。我们要树立开放合作、兼容并蓄的科技创新理念,加强与各国创新载体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高效、简化的创新联盟协调机制,共同攻克在能源安全、交通、气候变化、资源利用效率等重大社会挑战的关键领域,共同推动创新的市场应用。

 

  (2)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制度,加大创新投入的强度和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引导作用,建立与创新政策相匹配的法律及相关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在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保证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切实加强对科研活动的重视和资本投入,既要加大对高校等基础研究的投入,又要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和鼓励,还要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的建设。

 

  (3)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切实发挥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重要的辅助地位,提高知识创新以及将知识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

 

  (4)改善创新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提高创新能力。继续加大人才培育的投入力度、改善人才培养结构、鼓励对外交流与合作。

 

  从产业层面看,重点推动科学前沿、高新技术与产业转型发展融合创新,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把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必须重视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在最具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提高其研发、制造、营销等各环节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2)推动产业深化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以创新为根本手段核动力,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的高端化趋势,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尤其要注重在实体经济领域通过多次反复的创新,推动产业深入发展,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

 

  (3)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积极搭建科技成果产业化运用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畅途径。

 

  从企业层面看,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1)着力培育企业成为国家创新行为的主体,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企业树立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妥善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利用、技术转化之间的关系。既要加大对企业自身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以及创新人才的扶持培育力度,引导企业掌握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培育自主品牌,又要引导企业积极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升企业生产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

 

  (3)着力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继续完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优惠政策,建立相应的专业市场以及生产力转化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对于中小企业自身而言,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创新条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发展战略,加大资金投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在经济发展环境大趋势下,企业的创新有赖于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唯一的突破口、措施之一就是加快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靠目前的政策是不够的,不能仅仅靠淘汰落后生产力,不能仅仅靠消化过剩生产力,要用特殊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