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研究
摘要:作为国内首个独立建制的太平洋岛国研究机构,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近年来的异军突起绝非偶然,其背后蕴藏着诸多原因。研究中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在团队建设、学术研究、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地方政府、社会,特别是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咨询。毋庸讳言,受困于机制、资料等因素的制约,研究中心还面临着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或困难。研究中心对工作效果做了阶段性回顾与评估,有助于推动日后研究再上新台阶,对国别与区域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太平洋岛国 国别与区域研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近年来,聊城大学为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基础,成立了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聊城大学为何开展太平洋岛国研究
地处内陆的聊城大学为何要开展太平洋岛国研究?绝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专家学者的长远考虑和规划之后启动的研究。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太平洋岛国占据重要地理位置,但国内相关研究比较薄弱太平洋岛国位于世界东西、南北两大战略通道的交汇处。虽然其陆地面积仅55万平方公里,但拥有30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是非常典型的陆地小国、海洋大国,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该区域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国和新兴国家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太平洋岛国地少人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被视为“太平洋最偏僻的地区”。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别和区域研究聚焦于少数大国、强国,对诸如太平洋岛国之类的孤悬海外的小国缺乏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匮乏。但是,中国在全球的利益分布日趋广泛,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中国必须增加对太平洋岛国地区的了解与认识,进一步发展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话语权。
(二)聊城大学与太平洋岛国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早在21世纪初,聊城大学就与太平洋岛国驻华使馆建立了外事合作关系,2001年6月15~17日,巴布亚新几内亚驻华大使巴尼·龙加普、斐济群岛共和国驻华大使杜乌济及夫人、瓦努阿图共和国驻华大使罗治伟及夫人应邀来校访问,与学校商谈并签署了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意向书。此后,双方联系不断,瓦努阿图驻华大使及其夫人于2005年和2008年来校访问。2006年1月,学校有关领导和外事部门负责人应邀参加了瓦努阿图驻华使馆开馆仪式和招待会。2013年1月,原瓦努阿图驻华大使罗治伟先生欣然受聘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对研究中心的发展特别是对外交流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三)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开展太平洋岛国研究全力支持
山东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密切。在海洋开发方面,山东省与太平洋岛国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山东省首个远洋渔业基地设在斐济,斐济最大的中方投资项目来自聊城一家大型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将会鼎力支持聊城大学开展太平洋岛国研究。
(四)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利于开展综合研究
太平洋岛国研究属于典型的跨学科综合研究,需要世界史、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编辑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聊城大学有91个本科专业和21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大门类。其中,历史学、汉语言文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世界史、政治学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这些平台为开展太平洋岛国综合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多学科支撑。
二、 主要工作进展
(一)组建太平洋岛国研究学术团队经过近6年的发展,研究中心现有研究人员近40人,其中专职人员12名,兼职人员27名,包括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博士研究生26人。研究人员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在“太平洋岛国研究团队”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后。研究团队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及太平洋岛国驻华外交官担任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学术顾问和兼职教授。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教授担任,陈德正教授担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研究中心重视校外智力资源的引进,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聘请了刘新成、侯建新、李绍先、赵文洪、大卫·沃克、何包钢等担任中心学术顾问,聘请瓦努阿图首任驻华大使罗治伟、北京大学教授翟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汪诗明、中山大学教授喻常森、山东大学教授刘昌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王华等为中心特约研究员。
(二)形成国内较齐全的太平洋岛国研究资料中心,并开发智库平台数据库聊城大学拨出专款采购太平洋岛国研究的图书资料,并通过馆际互借方式借阅整理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的有关资料。目前国内所能见到的太平洋岛国的主要文献资料已大致搜集和整理完毕。藏书26000余册,其中外文图书约2300册;期刊约60种,其中外文期刊10余种。太平洋岛国的主要文献资料已制作成PDF格式的电子书,形成了国内较齐全的太平洋岛国研究资料中心。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党校等高校博士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都曾来研究中心查询资料。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心还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开发并研制了太平洋岛国研究智库平台数据库,已于2017年9月上线。
(三)建立国内首个以太平洋岛国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网站研究中心建立了国内首个太平洋岛国研究网站(wwwntdgyj com),也制作了手机版及微信平台。目前,该网站已在百度关键词搜索中排名第一。
(四)主持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出版一批太平洋岛国研究论著近年来,研究中心主持承担了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以及20余项省部级课题,到账科研经费达700万元。
研究中心的标志性成果是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列国志》太平洋岛国诸卷(14种),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大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又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截至2017年9月已全部出版。2015~2016年,研究中心在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一带一路”列国志》、《“一带一路”名城志》(全五卷)。此外,研究中心还承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第三版)中“太平洋岛国”全部词条的撰写修订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太平洋岛国研究》也已创刊发行。
研究中心人员在《世界历史》《现代国际关系》《太平洋学报》《史学月刊》《中国软科学》《南海学刊》《南亚研究季刊》《开放导报》《世界地理研究》《战略决策研究》等学术杂志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除此之外,《太平洋岛国的历史与现实——太平洋岛国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一书已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五)对外交流
1.研究中心与太平洋岛国建立密切联系
首先,研究中心曾多次拜访岛国驻华使馆,包括斐济、巴新、密克、瓦努阿图、汤加、萨摩亚等国,并得到了上述使馆的支持和帮助,多位岛国政治家、驻华大使、外交官、专家学者也参访了研究中心;其次,聊城大学领导和研究中心人员多次出访太平洋岛国,与南太平洋大学、萨摩亚国立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最后,汤加王国原驻华大使夫人塞维利亚·蒙娜丽莎·拉图曾三次来校为学生授课,讲授太平洋岛国历史专题。
2.承担援萨支教任务
2016~2018年,受教育部委托,研究中心人员连续三年参加了中国援助太平洋岛国教育的项目,并在萨摩亚开展援教工作,深受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赞赏和好评。
3.合办孔子学院
2017年6月,聊城大学与萨摩亚国立大学合办孔子学院获得了国家汉办的批准,学院将于8月揭牌。
4.筹建汤加学院
2018年3月1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汤加国王图普六世的共同见证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与汤加王国副首相兼基础设施和旅游大臣塞密西·西卡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汤加王国教育部关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其中第二条第四款明确提出“双方支持建立聊城大学汤加学院,协助汤加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联合开展海洋科学研究以及太平洋岛国研究”。值中汤两国庆祝建交20周年之际,特别将聊城大学与汤加王国开展教育合作写入两国“备忘录”,意义重大。这既是党和国家对聊城大学的高度信任,也是聊城大学为国家和全球做贡献的一次机会,更是一项新时代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光荣使命。
(六)社会服务
1.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太平洋岛国国情研究资料
2014年6月,研究中心应有关部门要求,提交了《列国志》太平洋岛国系列丛书的初稿,这些资料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太平洋岛国时了解岛国国情的参考文献。于洪君教授指出,《列国志》太平洋岛国系列丛书“对我们深入观察、研究岛国非常有帮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阅资料”。
2.向有关部委提交研究报告
研究中心向教育部、外交部、中联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提交十余份智库研究报告,受到外交部部长王毅的批示并转发到驻外使馆。同时,研究中心还向山东省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也获得了山东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和转发。
3.举办培训
研究中心在相关企业举办斐济主题文化展,普及斐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国情知识。此外,研究中心人员多次应邀到当地企业开办讲座,为赴太平洋岛国工作的员工进行培训。
4.普及知识
研究中心通过举办“太平洋岛国邮票钱币展”、太平洋岛国多媒体沙盘展示和“太平洋岛国主题文化展”向社会各界人士普及太平洋岛国基本知识,主题展厅累计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者(包括中小学生)达7000余人次,为增进中国人民对太平洋岛国的认识和了解起到了良好作用。
5.编印28期《太平洋岛国研究通讯》
研究中心自2012年9月成立以来,每三个月出版一期《太平洋岛国研究通讯》,至今已出版28期(含一期《太平洋岛国研究高层论坛》专刊),且其电子版均即时发步到研究中心的网站,为各地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提供太平洋岛国即时资讯。研究通讯内容涵盖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相关文件、岛国动态以及研究中心的学术成果等。
(七)举办两次太平洋岛国研究高层论坛
截至目前,研究中心已举办两届太平洋岛国研究高层论坛,第一届于2014年4月在聊城大学举办,第二届于2016年9月在北京举办,第三届将于2018年8月底在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进行。
三、主要想法和做法
第一,要有天下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目前,国内高校有很多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仅教育部备案的机构就多达几百家。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争取进入教育部名单而增设研究机构,就很难把事情做好。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内心有激情和冲动,有一种责任感,才能有恒久的动力。作为世界史研究者,家国情怀和天下意识是支持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学者的根本动力。当前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一方面,中国综合国力急剧上升,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受全球化冲击,右翼民族主义情绪甚嚣尘上。世界史研究人员有责任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为政府、社会和个人提供知识参考。
第二,根据自身基础精准确定研究方向。其实,作为一个研究团队,最难的不是做事,而是向哪个方向去做。如果方向选的不合理,就会事倍功半。同时,盲目跟风、仓促上马也不会走得长远。研究中心当初确定方向时,考虑了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聊城大学作为地方院校,很难与名牌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大国研究、热点研究方面抗衡。各名牌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把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研究得极为透彻,研究中心无法超越。第二,世界史研究是否出现新的增长点?在认真研究世界地图后,研究中心认为中国应走向世界、走向海洋。第三,研究中心人员发现聊城大学在十几年前就和太平洋岛国有过交流,并且拥有一定的人事联系,聊城企业与太平洋岛国也有一定经济往来。基于以上三点考虑,研究中心最终确定将太平洋岛国作为主攻方向。研究初期阶段困难重重,大多数人认为太平洋岛国都是弹丸之地,没有研究价值。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第三,积极争取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在地方普通高校,一个学科如果没有政府和学校的支持,是不可能保障研究团队顺利运转的。所以,争取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对于研究团队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经常犯一个错误,即先向政府、学校要钱,等到万事俱备再启动。其实,这种理念是不合理的,也很难获得成功。政府精力有限,学校财力有限,很难支持一个刚成型的想法。我们应该反过来做,先启动研究、拿出成果、发挥实效,用成绩去争取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其实,只要拿出真正成果,即使不争取,政府和学校也会主动支持。研究中心非常幸运,聊城大学在条件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专门为研究中心提供办公场所,还拨出一笔经费支持项目的启动。2017年11月,聊城大学又批准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为“学术特区”,在人才引进、津贴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学校的重视保障了研究中心的顺利运转。除此之外,教育部、中联部、外交部等国家部委领导和山东省政府领导也给予研究中心一定的支撑,郝平副部长、于洪君副部长、杜起文特使、任爱荣副省长、王保东大使等亲临研究中心指导,给予研究中心人员极大的精神鼓励和诸多政策支持。
第四,通过机构设置,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研究框架。聊城大学成立了研究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和办公会。建设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马春林和校长蔡先金担任组长,校党委副书记王强和副校长王昭风、副校长胡海泉担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负责解决人力和财务问题;学术委员会由于洪君教授担任主任委员,校内外专家担任委员,对研究中心及团队的学术发展进行把关;办公会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团队带头人和部分学术骨干组成,执行主任主持研究中心日常事宜。
研究中心下设的机构主要包括历史文化与社会形态研究所、政情政制与对外关系研究所、经贸旅游研究所以及14个国别研究室和1个编译室,另设有资料室、主题展室等。
第五,积极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国别与区域研究不应是纯粹的历史研究,更不应闭门造车,成为冷僻的理论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应是一项经世致用的研究,集中各个学科人才,通力合作,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研究中心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研究的实用性与针对性。研究中心紧紧围绕“经略海洋”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山东“海洋强省”战略及聊城“海外聊城”战略开展工作,发表了很多研究报告,为政府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切实参考。因此,山东省在遴选首批重点新型智库时,研究中心很自然地成为首批15家重点新型智库中唯一的人文类智库。反过来,研究中心在参与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交流活动中,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研究水平。这是一个正向激励。
第六,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外研究资源。从事国别与区域研究,仅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研究中心要想真正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就必须全方位研究某一国家或区域,梳理清楚该国或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情等。历史研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历史研究只有与现实有效对接,才能真正发挥效用。因此,研究中心依靠聊城大学领导的支持,遴选了外国语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大学外语教育学院等单位的研究人才,涉及世界史、外国语言文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经贸旅游、法学等多个学科,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度向心力、凝聚力的研究队伍。同时,研究中心还从校外聘请了本领域专家学者、外交官担任首席专家、学术顾问、特约研究员。需要注意的是,要想维系一个团队,不能仅靠精神和许诺,必须有实打实的制度保障。
第七,想方设法提高研究团队的层次和水准。无论是部属院校还是省属院校,要想搞好国别与区域研究,必须拥有一支高层次、高水准的研究团队。研究质量、研究水平至关重要。受制于编制、地理位置等因素,聊城大学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为破解这一难题,学校在人才资源方面推出了一些新措施。一是面向全国采用聘任制形式招聘“特聘教授”,目前已从山东师范大学引进王玮教授。二是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从国内外政府机构、高校及研究机构聘请特约研究员和兼职教授。在国内,聘请李绍先、翟崑、汪诗明、刘昌明、王华等专家。在国外,聘请太平洋岛国驻华使节。汤加大使拉图的夫人曾三次莅临研究中心为研究人员和学生授课。上述措施一方面缓解了聊城大学人才资源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研究中心研究问题的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
第八,力争高层次立项,以项目带动团队。作为研究中心,从事学术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如果团队成员各自为战,则很难保持长久动力,也不容易形成合力。因此,在初始阶段,必须联合成员,冲击高层次立项。争取高层次立项能够将团队成员拧成一股绳,形成研究合力。在上述项目中,奠定研究中心地位的就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列国志项目。目前,研究中心在研和已经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有3项、省部级课题有20余项。此外,研究中心成功入选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培育团队(19个团队中唯一一个人文类研究团队),获批经费450万元。有了上述课题,有了充足的经费,团队成员才能集中在一起,按部就班开展研究,协力推进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
第九,直接与研究对象国对接,充当民间交流桥梁。研究中心成立伊始就与太平洋岛国驻华使馆建立了联系,先后有6位太平洋岛国驻华大使、14位太平洋岛国政治家、多位岛国学者莅临中心讲学指导。由于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良好社会声誉,教育部委托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援助萨摩亚教育项目。自2016年起,先后有15名教师飞赴萨摩亚承担中学理科课程教学和中学师资培训任务;萨摩亚驻华大使托欧玛塔指定聊城大学在萨摩亚国立大学设立孔子学院,学院将于2018年8月正式挂牌招生。2018年3月1日,在习近平主席和汤加国王图普六世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汤加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汤加王国教育部关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其中提到了中汤两国支持建设聊城大学汤加学院,旨在为汤加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两国联合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和太平洋岛国研究提供保障。这是保障国别与区域研究经世致用的根本。一旦缺乏保障,就会闭门造车,偏离实际。因此,研究中心不仅是一个研究机构,还是一个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四、困难与问题
目前,研究中心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研究中心与政府部门缺乏沟通的正规渠道。相对于各级党政部门的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与官方智库,高校的智库与相关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常规联系沟通机制。研究中心有时难以及时、直接地了解政府部门关心的重大问题及决策意向。
第二,研究中心在获取第一手信息数据及最新的相关资料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国际问题研究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与数据。但是,中国有很多与对外政策相关的统计数据和信息散落在各级政府部门中,不对外公开。从而形成了政府部门的数据垄断,使得高校智库很难与其竞争。建议政府部门将相关数据加以技术处理后予以公开,为高水平的国际问题研究提供分析基础。
第三,研究成果的评估标准以及研究人员的考核机制尚待完善。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和著作为主,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所占分量较少。目前的职称评定标准及成果评价标准仍重理论研究,轻对策研究。因此,研究中心人员也担心付出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如果仅仅以获得政府领导批示作为评价标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研究人员会过度集中于社会热点、政治热点,或过于关注喜欢做批示的分管领导人所分管的领域。
第四,国际交流的机会偏少。聊城大学既非沿海城市也非省会城市,出国名额较少。因此,大部分研究人员尚缺乏赴太平洋岛国进行访问、考察和调研的经历,这也是目前研究中心亟盼改善的工作之一。
今后,研究中心将倍加努力,坚持中国视角、岛国情怀、平等心态、协同创新,在对太平洋岛国开展全方位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其历史文化、政情政制、对外关系和经贸旅游,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与太平洋岛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结合起来,着力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太平洋岛国学”,把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内最完善的太平洋岛国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增进中国人民与太平洋岛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成为一个向国家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咨询的高端智库。
(胡其柱博士、王作成博士、王桂玉老师等提供了资料并提出了修改意见,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刘新成:《高校“双一流”建设要突出重点任务》,《重庆日报》2018年6月23日。
钱乘旦:《世界史研究的时代关怀》,《人民日报》2014年4月13日。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太平洋岛国研究通讯》第1~28期。
(本文根据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德正在第三期全国皮书研创高级研修班(2018)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陈德正,教授、历史学博士。现为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聊城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兼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