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研究
摘要: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对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系列”具有专业性、连续性、实证性、原创性、前沿性、时效性等特征。国别与区域类的皮书更是定位准确、内容充实、数据充分,与国别类研究高度契合,同时具备智库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品格,可作为研究国别与区域问题的重要抓手和平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国别与区域类皮书研创的知识和服务平台,对国内学术界以及政府部门更精准地了解世界各地区和各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皮书研创 国别与区域 知识服务平台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化,当前国际格局也随之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中国正经历由一个区域性国家转变为世界性国家的重大转折期。中国对国别与区域问题的研究是了解世界和研究世界的学术工具。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对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对学术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要快速“抢占地盘”,在本研究领域形成突破。皮书作为一种专题性研究报告,以定期连续发布的方式,通过媒体的话语转换和传播,引导社会舆论,引起机关决策者的关注,最终影响决策。因此,皮书研创可作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国别与区域问题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一、国别与区域研究已成为当下中国的显学
中国学术界最早对国别与区域的研究始于1841年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此书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撰的一部描述世界地理和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是中国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也是根据国人的需求来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的萌芽。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后,中国不仅要了解外部世界,还要通过国别与区域研究,对某个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情况,以及对这些区域和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国民性有着规律性认知,更要关注中国的周边国家。除此之外,中国还要从世界史、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角度对世界各地区和各国有更精准的了解,并形成独立的研究体系。
1.时代背景
对国别与区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个方面,二者密切相关。国际环境的主要功效体现为两点:第一,世界需要中国的学者担当推进全球化的责任,中国学者对国别与区域的研究使这种责任完全凸显;第二,有助于中国进一步了解世界。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肩负着统筹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重任,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根据“新时代”的特色,对国别与区域问题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并重构。
(1)国际环境
在国别与区域的研究中,国际环境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世界多极化格局进入深入发展阶段,中国的大国地位显著提高,中国的发展已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赞扬中国提倡包容性文化,称中国不仅在口头上支持全球化,并且还将付诸行动。这次演讲引起了国际范围内很大的反响,推进了中国的全球化,加快了将世界进步的焦点转移到中国的步伐。第二,经济全球化日益复杂,逆全球化潮流伺机而动。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及了逆全球化,指出中国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加强战略对接、务实合作”。“一带一路”是中国对“逆全球化”倾向开出的一剂良方。第三,社会信息化高速推进,大数据时代影响广泛。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客观上为学术成果的研创、呈现和传播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大数据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宏观和微观认知,给社会科学的研究乃至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2)国内环境
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国内环境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中华民族日益发展壮大,进入伟大复兴的阶段。各种利好措施迅速落地,各个行业和版块的迅速发展应接不暇,中国对外部世界日益发生的变化亦有了紧迫感。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越发紧密,迫切需要我们更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了解世界。第二,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既不缺乏资金,又不缺乏技术。因此,国别与区域研究要从中国的视角看待世界,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保障。第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来看,智库所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因此,区域与国别研究不是临时性的工作,而是要从长远发展的深层次进行考量。
2.主要特征
国别与区域研究的特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覆盖范围要广。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学科是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要从以大国强国、热门国家、周边国家、友好国家研究为主最终转向各国全覆盖研究。第二,研究方式要转变。从聚焦对象国历史、文学、语言等领域的分学科研究转向带有跨学科性质的各国国情综合研究。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下,对对象国历史、文学、语言等领域的分学科研究有其合理性。若时下依然按照以历史、文学、语言等分学科研究为主,则无法适应当下的发展。中国需要从跨学科性质的视角对各国国情进行综合研究来体现中国的世界责任担当,巩固中国的大国地位。第三,从一般性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研究转向更加深入的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的专题研究。未来,国别与区域研究不能用“镜中自我”的方式,要拓展眼界,将区域合作、全球治理等纳入区域与国别研究系统中来,真正根植到现有成熟的学科体系中。第四,从定性研究转向以数据分析为特征的经验研究或实证研究。过去,国别与区域研究是以二手资料为主,各国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海外调研成为研究的必要条件。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支持专家去各国进行实地调研来完成国别与区域的研究工作。
3. 典型案例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早对全球开展全方位研究的工作,不仅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部门,而且开始对阿拉伯、非洲等国家进行研究。1993年,为了让中国更加了解外部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前院长胡绳提出编撰《国际百科全书》和《列国志》。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启动《列国志》的编撰工作。截至2010年,第一期全部完成,第二期“修订版”正在有序地进行。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得中国在全球的职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要尽大国责任,在世界大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些研究机构和培训基地也相继建立。2012年,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只有42家。而到了2017年,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则达300多家,基本实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覆盖。2013年,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建立。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在短短五年内出版了《列国志》太平洋岛国系列13卷,搭建了国内首个“太平洋岛国研究智库平台”,创办了集刊《太平洋岛国研究》,编撰了“太平洋岛国蓝皮书”。截至目前,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岛国研究中心,教育部和外交部纷纷与其寻求合作。
二、皮书研创是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基本抓手
1.国别与区域类皮书书目统计概况
(1)按研究地域统计
截至201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已出版皮书达760种(含淘汰皮书),有空白点的皮书会继续竞标,为下一步皮书的出版打基础。其中,国别与区域类皮书品种数达53种,国际问题与全球治理类皮书共25种。皮书的脚印遍布七大洲,超过二十个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学术界正在共同努力,力争全覆盖国别类重点研究方向,不漏掉任何一个国家。
(2)按出版情况统计
截至2018年,按出版情况统计,78种国别与区域类皮书已经出版或已经通过准入即将出版。其中,已经出版的皮书有56种,占71.79%,通过准入即将出版的皮书有22种,占28.21%。
(3)按研创单位统计
截至2018年,按研创单位统计,社科院系统出版的国别与区域类皮书占41.07%,高校占57.14%,其他科研机构占1.79%。从图1可以看出,国别与区域类皮书的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在高校。高校已认识到研创国别与区域类皮书的重要性,从研究历史、语言、文学转为研究国别与区域,各高校的外语学院逐渐转型,成为主要研究力量。
(4)按已出版年份(ISBN计数)统计
截至2018年,从表2可以看出,按已出版年份(ISBN计数)统计,已出版16~20年的皮书有5种,占6.41%;已出版11~15年的皮书有4种,占5.13%;已出版6~10年的皮书有13种,占16.67%;已出版0~5年的皮书有56种,占71.79%。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国别与区域类皮书的出版数量逐年增多。
2.皮书的六大特征
皮书的六大特征包括:第一,专业性。主要指研创主体的专业性和研创行为过程的专业性。皮书的主编和作者是所涉专业和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力和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皮书的研究和写作,是在学术积淀基础上的应用对策类研创活动。第二,连续性。皮书以年度为时间单元持续关注所研究领域的某一问题,并进行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而形成持续的研究成果。第三,实证性。皮书研创是一种经验研究,强调实证性,即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数据,并对客观数据采用统计、评价评级、模型预测与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得出客观的结论或对策建议。第四,原创性。特指皮书涵盖一手数据资料、原创性结论或对策建议。第五,前沿性。皮书是在理论探讨上反映学术前沿问题,并能通过现有数据分析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重点问题,致力于解决政府、媒体、公众关注的问题,回应社会关切。第六,时效性。皮书报告使用的数据资料是最新的,利用最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能够准确地反映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
3.皮书研创抓手作用的体现
第一,国别与区域类的皮书研创与对国际问题的关注高度契合。国别与区域研究不只是研究历史、语言和文学,更需要关注当下,关注时事。研究范围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第二,皮书研创同时具备智库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品格。学术出版机构是连接学者和成果需求者的中间环节,在智库产品创作和生产过程中也具有同样的功能。出版者把从市场获取的智库产品需求信息传递给智库,以加强供需沟通;还将自己加工整理的专业性数据信息提供给智库,以提升智库产品创作的效率。皮书对某一类型的问题能够持续研究多年,每年反映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主题。例如,“加拿大蓝皮书”的作者持续研究加拿大教育。因此,蓝皮书的作者便成为加拿大教育方面最有话语权的学者。2017年在青海西宁召开的全国皮书年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副院长做了“中国社会形势研究25年记述”的总报告,阐述了中国25年的社会变迁史,并含有详细的数据分析。第三,以皮书研创方式切入国别与区域研究,便于快速积聚和整合研究资源,成果产出时间短、成果传播效率高。皮书研创的成果以智库成果的形式向社会传播,实现智库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采集反馈信息,服务于智库的新一轮研究。这一中间角色使学术出版机构具备了搭建智库交流平台的能力。
三、国别与区域类皮书研创的知识服务与支持
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国别与区域类皮书研创的知识服务平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版社,在大数据时代一直坚持转型发展,已成为为国别与区域研究提供知识服务的平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凭借多年来积累的学术资源,在将学术成果数字化后做成专题数据库,打造成研究平台。与此同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蓝皮书为切入点,研发数据、架构平台;与数据公司不断寻求合作,使爬虫技术与机器翻译结合,努力建造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大数据平台。迄今为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已出版外文版皮书近百种,除繁体中文外,还涉及英文、日文、韩文、俄文等多个语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具有平台优势,可以以皮书研创的形式发布,也可以以单篇报告形式发布,还可以在集刊平台发布。而数据库中的每篇报告,力争纸质版和数字版同时发布。与此同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通过与国际最权威的出版公司合作,将研创成果转换成英文、日文、俄文等语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搭建国别与区域皮书研创的知识服务平台,并形成了很大的优势,与从事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学者、机构展开了多方合作。其开发的皮书数据库,已被美国国家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等采购,成为世界研究当下中国的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知识服务平台在海量数据采集与加工、多语种翻译、机器翻译、精准翻译等方面也有强大的优势。
2.国别与区域类皮书研创要避免三个误区
国别与区域类皮书研创要避免三个误区。第一,皮书不是文件报告,也不仅仅为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报告参考。皮书要务实,避免大而空,避免写成相关部门的文件汇编。第二,皮书不是年鉴。年鉴是静态记录和描述,而皮书是动态的、专题性的深度研究。年鉴是对年度事件的记述与统计,而皮书强调问题意识,要求对年度形势进行判断,用数据说话,对热点重点问题进行解析,从而得出结论及对策建议。第三,皮书不是论文集。论文集可以表达不同主题,也可对同一主题表达不同见解,而皮书是对同一主题从不同视角与层面进行分析,是智库集体思想的结晶,其体例格式、概念表述、观点结论均要统一。
3.国别与区域类皮书研创要抓住五个要点
国别与区域类皮书研创要抓住五个要点。第一,定位要准确。皮书由中国学者研创,要有中国立场和中国视角。推动国别与区域研究,要从中国的内生视角去思考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基本构型,找到国别与区域研究与现有知识体系的关系,做到纲举目张。第二,报告内容要包括年度综合、专题分析、主题论述,层次要分明,内容要充分。第三,妥善解决数据采集难题,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第四,建立与对象国的研究合作机制。第五,选择最佳发布时间和传播方式。皮书不仅在中国发布,也会在对象国发布。在双方国家同时召开发布会,也是代表中国声音的最佳时机。由此可见,国别类皮书最容易产生影响的方式是媒体评价。
参考文献
李晨阳:《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化》,《世界知识》2018年第2期。
李晨阳:《区域国别研究需要多维视角》,《世界知识》2017年第24期。
郭树勇:《加强区域国别研究》,《人民日报》2016年2月15日。
谢曙光:《皮书手册:写作、编辑出版与评价指南》(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谢曙光:《学术出版与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出版发行研究》2014年第5期。
谢曙光:《大数据时代的学术出版》,《中国编辑》2017年第4期。
(本文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曙光在第三期全国皮书研创高级研修班(2018)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谢曙光,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