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两会聚焦 | 释放人力资源红利,大学生就业迎来新转机
导语: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民生领域的重要话题。三月已至,考研复试、国考、春招等都将陆续开始,大学生就业将持续引发高关注度。如何在新一波疫情蔓延,就业形势更加复杂的状况下,促进大学生群体积极就业、稳定就业成为了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皮书数据库精选库内大学生就业相关资源,以专家视角阐述当下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形式、结构矛盾与新兴特征,同时提供国家政策,辅助用户深入了解破题大学生就业的诸多举措。
大学生就业环境复杂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亿万家庭的幸福生活。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疫情对就业的深层次影响仍在继续,需要中国全社会共同持续关注,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质增效。202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已创新高,达909万人,2022年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预计将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鉴于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难度逐年剧增这一现实紧迫问题的认识,各级政府和各类高校始终在不断优化创新供需对接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给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带来巨大压力的情况下,硕士研究生扩招、政策性岗位数量增加等举措缓解了就业总量压力,确保了毕业生就业总体平稳。教育、建筑、电力、采矿等领域在疫情下增加了政策性岗位,对毕业生的吸纳程度有所提升;制造业、农业等刚需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小,充当了毕业生就业的“稳定器”;新一代信息技术、网上零售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疫情下得到加速培育和发展,数字经济相关岗位对毕业生的需求进一步增长;此外,新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为其在一线城市之外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分析还显示,研究生扩招使得考研竞争更加激烈,二次考研群体进一步扩大;留学群体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留学人数下降;另外,服务性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
李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丽云: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邓霜娇: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自《202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新冠肺炎疫情这类突发事件对经济和就业的冲击较大,“稳就业”依然是近期的工作重点之一。就业结构性矛盾将相对凸显,尤其是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等结构变化和技能需求变迁会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深远影响,契合这些变化和挑战是新发展阶段解决就业结构性问题的关键所在。归结起来,中国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存在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以及“智能替代”或产能过剩行业疏解的从业人员中。
从我国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择业意向来看,求职意愿“白领化”“脱实向虚”特征明显,特别是对于“00后”而言,往往更希望从事体面、轻松的就业岗位,而不愿从事相对辛苦的技术技能类工作。企业迅速增长的技能人才需求与劳动者“白领化”的求职意愿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00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麦可思基于调查数据及其他权威数据,试图从数量匹配、结构匹配、质量匹配、观念匹配、综合匹配等把握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匹配状况。结果显示,除数量匹配状况较好外,我国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匹配状况总体不佳。
周灵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周骏宇:博士,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员。
王加文: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副处长,东方讲坛特聘讲师。
王乐天:华东政法大学学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就业理论、劳动法与劳动关系。
赵娅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就业统计、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
摘自《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21)》《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分析报告(2021)》
慢就业、缓就业、灵活就业成为大势所趋
2021年有超过六成的企业使用灵活用工。相比2020年,2021年灵活用工在企业应用的普及度和深度均在增强。在组织变革和技术革新的背景下,灵活用工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灵活用工的实践也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规模正在逐年扩大。
疫情下灵活就业对于拓宽毕业生分流渠道、全面强化稳就业具有重要作用,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教育领域是灵活就业毕业生最为集中的领域,以不同的从业形式(如教辅机构兼职、做家教、自行创办教辅机构等)吸引了大量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各类灵活就业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群体收入水平较高、从业幸福感较强,且更倾向于将创业项目发展成可长期坚守的事业,毕业三、五年后创业比例持续上升。
调研数据显示目前的求职者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中出现了“慢就业、缓就业”趋势。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求职者宁可不就业、缓就业也不愿意从事一份不稳定的工作。
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清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建国:人瑞人才科技集团执行董事、主席兼行政总裁,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汪建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
陈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助理教授。
熊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万钇宏: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
王伯庆:麦可思公司创始人与首席专家,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西财中国教育需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武艳丽: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王梦萍: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监事、数据挖掘部主管。
摘自《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21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
国家政策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并逐步建立了与相关政策制度相配套的就业服务体系。在实践中,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和市场就业服务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作日益密切,两者共同搭建起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失业问题已经成为保持劳动力市场稳定的主要矛盾。在2022年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中,要进一步细分政策关注的目标群体,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努力遏制青年失业率不断攀升的势头。
曹佳: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就业创业政策与理论。
陈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就业创业、社会政策。
都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口与劳动经济。
摘自《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21)》《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