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聚焦

婚否?婚否!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焦虑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江山 发布时间:2019-02-14

 

首页轮显2

 

    导语:春节假期余额用尽,不少年轻人结束与家人短暂的相聚,重新回归繁忙的工作生活,而对他们中的一些人而言,这反倒让人“松了口气”。谈对象了没?打算什么时候结婚?父母亲朋的连环询问和明里暗里的“花式催婚”让这些年轻人招架不及。春节返乡,对他们来说既是团圆,也是在进一步加剧着他们的婚恋焦虑。
    皮书数据库梳理库内主题资源,从我国整体初婚年龄状况出发,进一步分析广州、北京、上海三地青年的婚恋情况及问题,立足学术视角提供应对中国青年婚恋焦虑的解决之道。
 
 
 
我国婚姻挤压现状及初婚年龄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适婚人口的男女比例已经有所失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出现上升并持续偏高,截至2015年,官方公布的出生性别比为113.51,而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会使我国出现新的社会问题。
    有研究表明,引起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有很多。
 

图片1

 

图1 中国男女比例失调原因分析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全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大家也都认可了“生男生女都一样”。并且我国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个政策的出现,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
    男女比例失调引发的社会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部分人的注意。张鸣(2016)的研究提出,拐卖妇女的市场会持续增加,同时中小城市和农村的男子娶妻成本会直线上升,造成娶妻难现象。也有人提出,男女比例失调会造成婚姻挤压情况的加剧。
    据调查,相比2000年,2010年全国分性别、分年龄的初婚概率都有所下降。其中2010年城乡男女的初婚概率差别不大,几乎重合,而农村女性全年龄段的初婚概率均大于农村男性。城市男女和农村女性都属于“选择性”婚姻推迟,而农村男性属于“被迫性”婚姻推迟。婚姻挤压情况集中在农村男性,主要原因是男女比例的失调和农村男性在婚姻市场上处于弱势。
    吴一超: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经济学博士,现就职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阅读更多>>
 
 
 
广州青年婚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男性更看重女性的外表
    从近两年的广州青年婚恋发展调查来看,男性更偏好面容姣好、温柔贤惠的异性,而女性较关心对方的道德品质、性格、价值观、能力等内在品质,“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标准仍在现代社会起主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相貌”在择偶标准中的重要性有所提升。特别是在男性中,“颜值”已经跃升为首要的择偶标准。这可能反映了当今社会重“颜值”的时尚潮流对青年择偶观念的影响。
    然而,在择偶过程中过度看重外在而轻视内涵,不利于建立健康稳定的婚恋关系。过分强调择偶过程中的“男高女低”特点,也会给择偶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当前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家庭、学校、社区、政府、企业等多方形成联动机制,加强青年婚恋情感教育,开展相关讲座,教导恋人、夫妻关系处理技巧。此外,青年群体对流行文化和新媒体的接受度较高,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展开婚恋价值观宣传,同时还应关注流行文化的价值导向,避免可能存在的消极影响。
(二)全面二孩时代导致新的“性别选择”
    “儿女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婚姻家庭幸福的衡量标准之一。一儿一女,凑一个“好”字,不仅是中国汉字的玄妙和巧合,更是体现了传统生育观中人们对理想子女数和子女性别组合的向往。在2014年的广州青年婚恋发展状况调查中,在当时“放开单独二胎”的政策背景下,已有近九成的广州青年希望生育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2016年,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落地,广州迎来一波生育二胎的热潮。此次调查开始的时间正值政策出台后不久,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当前广州青年生育二胎的真实意愿。本研究发现,在广州青年的生育观中,“一儿一女”已经成为家庭的理想标配。98.9%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生育2名子女,且其中98.7%的人更希望生育一儿一女。
    对于生育二胎的强烈意愿表明,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符合广州青年的生育需求,且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烈响应,这是一个积极的社会现象。然而,过度关注两个孩子的性别组合,则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社会问题。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女儿是招商银行,儿子是建设银行。因此,一些希望“凑个好字”且育有一个男孩的家庭在生育二胎时就遭遇了尴尬:虽然很希望添个千金,但又害怕再生个“建设银行”不堪重负,于是很多人选择了放弃二胎。与之相反,另一些有“重男轻女”传统观念且生育一个女孩的家庭,则在二胎选择时积极“追仔”,令不少准妈妈倍感压力,有些就选择了放弃,更有甚者还由此导致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冲突。因此,如何在充分认识当前社会生育心态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媒体宣传和文化引导,使人们以平常心对待二孩性别组合,是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刘梦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研究、社会治理、群团组织。
    陆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
阅读更多>>
 
 
 
北京青年:从恋爱到婚姻的时间距离
    恋爱期是青年群体从单身角色转换为已婚角色的重要中间阶段。然而,当前我们对青年群体恋爱状况关注不够,少有涉及对我国青年从恋爱到婚姻的时间距离的定量研究。本研究使用2016年北京青年婚恋状况调查数据,重点关注北京市青年的恋爱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并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进行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北京青年男女从恋爱走到婚姻的时间,在长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图2),但是在影响恋爱时间的因素上存在性别差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男性青年,恋爱时间更长。受教育程度对恋爱时间的影响未在女性青年样本中体现出来。对男性来说,男方家庭经济实力更强,缩减了男性的恋爱时间,有助于男性进入婚姻状态。这一点未在女性样本中体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通过相亲的方式恋爱显著地缩短了恋爱的时间,使得青年群体快速地进入婚姻。
 

图片3

图2 北京青年从恋爱到婚姻的时间周期(单位:月)
 
    祁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方向:青年发展、迁移流动与健康。
阅读更多>>
 
 
 
北京市未婚且无恋爱对象青年群体特征分析
    1.超过半数的未婚没有恋爱对象青年感受到结婚压力
    本次调查中,未婚没有恋爱对象的北京青年共有2026人,其中约1174人(57.95%)的青年感受到了结婚压力。感受到压力的青年对目前自身感受到的结婚压力进行了打分,分值范围从1到10,分值越高压力越大。结果显示:北京青年平均结婚压力值为6.5分,1174人中81.52%的青年的结婚压力超过了5分,压力值偏大。
    进一步根据样本结婚压力分值,将感受到结婚压力的青年分为两类:8分及以上为“高结婚压力青年”,8分以下为“低结婚压力青年”,分别占所有受压人群的比例为34.33%和65.67%。可以发现,未婚且无恋爱对象青年的结婚压力值偏高,压力较大。
    2.父母“逼婚”是结婚压力的最主要来源
    47.27%的青年的结婚压力来源是父母(见图3),印证了新闻媒体广泛报道的父母催婚现象。比较高结婚压力与低结婚压力群体的结果也较为一致,父母都是青年结婚压力的首要来源。
 

TIM图片20190212113156

图3 青年结婚压力来源
 
    “催婚”“逼婚”是中国父母的一大特色,本质上源于婚恋观念的代际差异。在父母辈的眼里,结婚生子、实现家庭的传承是大事,然而对于在现代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来说,婚恋是个人的事,婚恋观念也更加多元化,在不同观念的碰撞下代际矛盾更加突出。中国式的父母缺乏对子女结婚观念的尊重,将自己的婚恋观念强行灌输给子女,把自身的焦虑传递给下一代,造成代际关系紧张。
    结婚压力第二大来源是自己,占39.18%。由此可见,还是有一部分青年是向往婚姻生活而不得的。不过,大多数受到父母所给压力的单身青年想找对象但是并不着急。此次调查显示,有26.9%的青年表示想尽快找到配偶,摆脱单身状态;63.77%的单身青年表示想找配偶,但是目前并不着急,9.33%的青年表示不想找。可见大多数青年还是想找对象的,但是急不急于在目前找的态度并不一致。
    廉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政府治理、创新创业、青年发展等。
    周宇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婚姻家庭、生育、性别等。
    范文婷: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青年群体、婚姻家庭与人口老龄化等。
阅读更多>>
 
 
 
上海市女性婚姻移民自身发展的总体评估
    外来媳的出现和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人类婚姻圈的扩大总体上是有利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好事。过去的调查显示,上海的外来媳主要来自外地农村,自身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职业技能,同时又由于户籍的限制以找到稳定的工作,自卑感较强。但是,本课题问卷调查以及开展的外来媳座谈、走访过程显示,外来媳整体比过去呈现较高的素质和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片2

图4 上海市女性婚姻移民情况
 
    胡琪: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阅读更多>>
 
 
 
如何应对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焦虑
(一)传播正确的婚恋观,为青年男女创造宽松的婚恋环境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恋制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占据了较长时间,直至今日中国父母仍然过度关注以及干预子女的婚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年的婚恋问题。父母往往过度关注婚配的物质层面,而忽略了婚姻的本质在于两人的性格人品匹配。向父母传播正确的婚恋观,促进代与代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减轻青年承受的结婚心理压力。
此外,还应加强正确婚恋观与男女平等思想在农村的传播。通过移风易俗、推进男女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让农村群众重新认识“彩礼”的真实意义,不再将女性“待价而沽”,使得男性及其家庭免受“天价彩礼”的经济压迫,促进农村婚配市场的正常运行。
    对于当代青年人来说,尤其需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婚恋观是青年婚恋行为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正确积极的婚恋观念作为指引,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婚恋问题。
最后,对于在北上广深这类大城市生活的青年人群而言,在获得众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会面临非常大的经济、交通、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压力。减轻他们的压力,可以一边从物质环境上缓解他们的压力,比如说控制房价、提供多类保障性住房、加强公共交通与服务设施建设等;一边开展心理文化建设,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
(二)推广多元化的交友方式,提高交友方式的质量
    因交友圈狭窄导致无法适时婚配,是农村与城市青年同样面临的问题。在劳动参与率极高的当今社会,城市青年因工作压力与时间限制,交友圈小,交友时间也较少,这点对于城市男青年与女青年同样适用。对于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来说,农村结婚年龄早,且女性数量相对较少,部分地区女性流出现象比较严重,身边缺少合适的婚配对象;而在城市生活的农村低收入男性,社交圈也很狭窄,同样难以找到合适的婚配女性。
    因此搭建平台,为不同的人群提供给沟通渠道,以便拓展他们的交友圈子非常重要。对于居住在农村的青年,要发挥熟人社会与基层组织的作用,增加其婚配机会。对于居住在城市的青年来说,首先要努力构建沟通和交友的平台,促进各行业人群的交流,为其婚恋交友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同时组织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创造单身青年认识的机会。
    在推广多元化交友方式的同时,首先要提高交友活动的质量。组织者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政府部门要有主导性;其次要转变形式,将单纯以相亲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以单身青年为主的兴趣爱好活动可能更为有效;再次要对青年的需求进行分类,根据不同青年的需求类型开展一些小型化、易参与的活动来调动广大单身青年的积极性,使得活动常规化;最后要尊重青年意愿,提高青年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在活动中规避“相亲”等容易引发尴尬感的表述,淡化其“相亲”意味,更多地突出“结识朋友”。
    范文婷: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青年群体、婚姻家庭与人口老龄化等。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