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聚焦

2018年高考倒计时30天 聚焦高考改革的进展与未来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江山 发布时间:2018-05-07

 

首页轮显12

 

  本月6日,德国3万名学生因“Abitur”考试(相当于国内的高考)英文试题过难,在网上进行抗议,考试的评分系统因之修改。可见无论国内国外,高考都是一件备受重视的大事。而还有30天,国内高考也将正式开始。上海、浙江的考生将迎来第二次“新高考”,并将有更多省份加入高考改革试点名单;异地高考政策仍备受考生及家长关注,“高考候鸟”现象彻底消失尚需时间;与此同时,高校自主招生初见成效,后续如何发展值得进一步关注。

  基于近期高考形势,皮书数据库整合库内主题资源,从高考制度改革、异地高考、自主招生等热点问题切入,与用户分享近年来中国高考改革走过的道路与面临的问题。

 

 

 

深化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于高考改革的价值、任务和目标有非常完整和清晰的表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这言明高考改革分为考试科目改革和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两大部分,后者才是高考改革的核心和重心。多年来,高考改革始终在科目改革的层面,实行过3+1、3+2、3+文综(理综)等不同模式,都未能真正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因为刻板的总分评价源于招考录一体、集中录取的招生录取制度。只有高校、院系根据对人才的不同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招生标准和自主录取机制,才能真正破除“唯分数论”的应试评价。

图片1

浙江、上海“新高考”面临的具体问题

 

  我们还需要深化“分类考试”的概念,在“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背景下,探随着第二批四省市参加高考改革,再重温改革的目标——要在2020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就特别需要我们对上海和浙江新高考进行反思、总结,调整、完善方案,深化高考改革。为此,提出如下深化改革的建议。

  (一)重申高考改革的价值理念,建立清晰的目标模式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索对本科层面招生的分类评价、区别对待。

  (二)合理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在现行录取制度下,在考试次数上,建议所有选考科目均只考一次;在考试时间上,建议安排在高三下学期接近高考的时间(如5月)。同时,需要科学设置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的分值,引导高校科学设置各专业的选科要求,推进培养模式改革。

  (三)谨慎推进专业平行志愿,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

  为改变在取消录取批次下不同专业录取分差很大的情况,浙江实行的是分段专业平行志愿,即按高考成绩分为前20%、前60%、前90%三段分批录取。但这一做法消解了取消录取批次的积极意义,也使整个填报志愿和录取的过程比较混乱。比较适合的是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的方式,一方面没有打破传统院校的结构,便于高校用院校专业组录取分数控制整个录取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全部取消录取批次,且不用实行分段填报。

  高考改革仍然在路上,需要教育界内外的共同努力,去深化和完善这一改革。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公平、教育公共政策、高等教育等。

阅读更多>>

  

 

 

高考改革方案将给民办学校带来的挑战

  1.增加教师将成为应对高考改革的首要任务

  民办学校的教师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公立学校兼职的老教师,这类教师经验比较丰富,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只是在民办学校挣一份高工资,随时都有撤退的可能。二是新聘的大学生老师,这种老师有热情,也有干劲儿,但是没有经验,是教学和管理上的新手。三是公立学校退休的老师,这种老师比较稳定,但是精力跟不上,只能做一些宏观上的指导。四是在不同民办学校来回漂流的自由人员。民办学校构成人员的复杂,这使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存在先天的不足。

  高考改革方案要求对学生进行分层,必将增加教师的数量。公立学校的老师也会紧张,老师出来“兼职”的机会将大大减少,新招聘的老师对教学和管理不够熟悉,对学生的培养和提升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然而,民办学校灵活的招聘和用人制度,也为应对师资紧张问题提供了便利,如果学校能够统筹安排、诚信待人,也许会更快解决教师的问题,成为师资上的优势。

  2.办学成本增加将会降低利润

  民办高中毕竟面临一个利润问题,特别是比较大的教育集团,校长要对董事会负责。高考改革要增加教室、班额、师资等。改革之后的教学成果和社会效益暂时得不到保证,因此这将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如果办学者有长远眼光,以学生的利益为重,那么就会主动降低让利,度过适应期。这就可以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势而上,成为新的领军力量。如果办学者只考虑眼前利益,恐怕就会有诸多连锁反应,将会处处掣肘,最终影响学校发展。

  3.家族式管理将会约束学校的发展

  家族式管理是民办学校的胎记。家族式的投资,都对自己的投资效益很关心,就要参与管理;但其又不会管理,甚至形成管理上的阻力,让聘任的管理者无法施展手脚。

  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的组织结构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学生的管理、教育、评定会更灵活,要求也更细化、更及时。对此,学校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如果还是因循守旧,将无法跟上高考改革的步伐。民办学校的服务意识要更强一些,学生如果有全面的刚性的要求,办学者必须认真考虑,并认真落实,这对管理变化的紧迫性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力。

  4.教育主管部门是否重视将会影响学校的发展

  高考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全省上下一盘棋。教育主管部门是改革的首先领会者、首要推动者,学校是具体的执行者。相比公立学校而言,民办学校的被重视程度似乎要弱一些,如果主管部门指导不到位或者不及时,将会出现教育教学的偏差,而后再去修正,恐怕就很被动了。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一视同仁,关心支持民办学校对高考改革的推行和落实,毕竟学生是祖国的学生,并不分公办还是民办。

  针对上述问题,民办高校可在六个方面重点发力。

图片2

  任艳丹: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校长。
  罗建涛: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副校长。

阅读更多>>

 

 

 

 

我国各地实行的异地高考政策

  第一类:只开放高职报考

  到目前为止,北京只开放异地高职报考、录取。要求考生父母持有效的北京市居住证明,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合法稳定职业已满6年,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已满6年,其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3年学习年限。这是目前异地高考门槛最高的省区。

  第二类:异地高考与人才居住证、积分入户挂钩

  主要是上海和天津。上海规定持上海市居住证且积分达到标准分值人员,子女参加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并具有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这意味着只有父母获得人才居住证(达到标准分)的随迁子女才能获得异地高考机会。天津规定,居住证持有人通过积分方式取得本市常住户口后,其随迁子女按照本市亲属投靠落户政策取得本市常住户口的可在当地高考。

  第三类:父母居住证+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社保+连续学籍

  主要包括广东、贵州、新疆、海南等地。不同的是,各地对居住证和社保、学籍的年限要求各有不同,有的要求连续3年,有的要求连续6年。比如,海南要求6年学籍、6年居住、6年社保。

  第四类:户籍+学籍

  主要包括青海、云南。青海要求考生父母双方或一方及考生本人户口迁入满五周年(高考前);家长在青海从事工商经营注册手续满五周年;考生就读高中满三年并从高中一年级起参加了青海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云南规定可在云南省无障碍参加高考及录取的主要条件:一是考生户籍和父(母)亲的户籍都在云南,本人具有在云南高中三年学籍且就读时间满三年。二是考生户籍在云南,本人具有在云南初中、高中六年学籍,考生父(母)亲户籍不在云南但在云南具有六年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社保缴费记录。

  第五类:父母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居所+连续三年高中学籍

  主要包括辽宁、江苏、河南、湖北、重庆、吉林、四川、陕西、广西等地。

  第六类:完整的高中学籍

  主要包括安徽、福建、浙江、山东、甘肃等地。只要求有三年完整的高中学籍,不对父母提出要求。

  第七类:一年高中学籍

  江西的异地高考开放门槛最低,只要求有一年高中学籍。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公平、教育公共政策、高等教育等。

阅读更多>>

 

 

 

 

解决高校自主招生区域公平问题的对策

 

图片3

2016年部分高校自主招生选拔目标与报考条件

  如何解决高校自主招生区域公平问题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随着自主招生制度的成效性日渐凸显,其规模的扩大指日可待,要更好地让公平为效率保驾护航,首先要解决好自主招生区域公平问题。

  (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高考录取中的地域不均衡,根源在于地域间高等教育资源的失衡。因此,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出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要加大对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人、财、物力的投入,为其教育经费增加、师资水平提高、办学条件改善提供支撑,进而缩小中西部地区学生与东部地区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现阶段,尤其要合理配置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数量,为中西部地区的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增加砝码。总之,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根本,否则高校自主招生区域公平的实现将会非常困难。

  (二)政策措施制定实施向中西部倾斜

  制定国家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措施应充分考虑全国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的事实,照顾教育欠发达和教育资源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学校、考生及家长的利益,通过宏观政策倾斜加快相应地区教育发展,确保考生考试机会、录取机会均等。例如,2007年,国家推行自我推荐和中学推荐相结合的政策,使得考生充分行使自主考试、自主报名的权利,消除了先前将生源范围限定在某些地区和某些高校的弊端;2015年,国家规定自主招生考试在统一高考之后进行,使得更多的考生将精力投入相对公平的统一高考中,也为处于中西部地区的考生赢得了考虑时间。高校纷纷出台保护中西部地区考生的政策措施。例如,北京大学在原有的贫困地区专项计划之外,于2015年推出专门针对农村考生、中西部考生的“筑梦计划”,该计划对处于偏远地区的中学考生,适当放宽资格审查标准、降低考核环节要求。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高尚品格、顽强精神和优异成绩的优秀学子敞开了希望之门。同样,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为身处落后地区但成绩优异、具有创新潜能的学生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三)考试评价体系建构考虑地区差异

  自主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包括选拔目标、报考条件、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面对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国情,考试评价体系要因地区而异。首先,在选拔目标和报考条件的设定上,目标表述应该清晰明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报考条件要对中西部地区的考生适当降低,比如,并不一定需要有参加全国比赛获奖的经历,可以将该项条件降低到有在该省份或者中西部某几个省份参加比赛获奖的经历。其次,自主招生考试在多地实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形式,即“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其中第一项指标高考成绩对中西部考生相对公平,但后两项指标的落到实处才是关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也应该对中西部考生适当降低。最后,考试评价的内容主要是自主招生面试题目的设定,可以适当结合中西部地区考生的文化背景做适当的拔高,也可以结合东部地区的文化背景做适当的降低。总之,对于中西部考生而言,考试评价体系建构要考虑地区差异。甄选人才对于高考这一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来说固然重要,但是其背后复杂的区域公平问题也不容忽视。

  李雄鹰: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考试研究。
  崔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