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甘肃省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有六大重要着力点
——《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甘肃乡村振兴研究报告(2023)》指出
来源: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4-06-27

  2024年6月25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甘肃乡村振兴研究报告(2023)》。

  绿皮书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战略措施。甘肃省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应将以下六个方面作为重要着力点。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持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将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作为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长效机制。甘肃省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整体较弱,有些相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行政村幼儿园不健全,儿童学前教育缺失;乡村中小学师资力量不强,义务教育质量不高,甚至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将“控辍保学”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鉴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全托式幼儿园、寄宿制中小学建设,以行政村为单元建立健全日托式或全托式幼儿园,以乡(镇)为单元建立健全寄宿制中小学;强化幼儿园、中小学师资力量配备,弥补农村学前教育缺失短板、补强农村义务教育弱项,使农村儿童受到良好基础教育;同时可在相对贫困地区率先试行农村“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15年免费教育制度,有效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问题,使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永远成为历史。

  (二)明确重点帮扶对象,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首先要明确重点巩固群体扶持对象:一是家庭收入刚刚越过绝对贫困线的边缘户、易返贫户、脱贫不稳定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等;二是通过社保兜底实现脱贫的农户,主要是孤寡老人、残疾人、大病和慢性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三是因病、因灾、因结婚、因新建住房、因意外事故等收入锐减或支出较大导致基本生活困难、需要临时救助的特殊困难户。这三类群体是乡村振兴过程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应重点帮扶的相对贫困人口,需要给予重点关注,有针对性地采取产业扶持、社会保障、临时救助等措施。

  同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将相对贫困问题作为新时代反贫困的主要任务,并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融为一体,建立健全相对贫困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不同指标更加精准地识别相对贫困人口,充分利用建档立卡信息平台和脱贫攻坚普查数据成果,并加强与相对贫困数据共享和对接,不断提高识别监测对象的准确性、提供帮扶措施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群体的相对贫困致贫原因,建立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难度、广度、深度及其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甚至比解决绝对贫困更具有挑战性,必须采取制度性、政策性措施,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能逐步实现这一新的伟大目标。

  (三)实施“精神赋能”工程,有效提升农民内生发展动力

  将“扶志”作为重要策略,实施“精神赋能工程”,激发农民内生发展动力和致富信心,提振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气神”,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脱贫攻坚战役中,有些地区“输血式”扶贫使部分农民产生了依赖思想,特别是对自然条件较差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者,必须实施“精神赋能工程”,让驻村干部、村社领导、农村党员、“乡贤”“能人”、致富典型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与其结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对子,促其树立摆脱社会救济依赖的信心和决心,提振勤劳致富的“精神动力”;同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行农户“道德积分制”管理,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汇聚起每一位村民的正能量,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实践中来,使每个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同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做出自己的努力。

  (四)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持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将提高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持久致富的关键措施,以“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新理念,强化人才赋能机制;以加强职业教育为主要抓手,大力实施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全体农民发展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增收致富的技能实力。高度重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农民职业教育扶持政策,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前许多县市职业中学存在“不职业”的问题,更多地承担着弥补部分初中毕业生高中阶段教育缺失职能。建议继续加大职业院校招生范围,职业院校、职业中学应打破年龄界限,采取职业技术教育与短期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面向社会办学;支持本科院校开办职教专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各级广播电视学校的职能发挥,加强多媒体远程教育及实时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因材施教、分类管理措施,对“两后生”(指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以职业院校和职业中学集中教育为主,使其能力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加强对村社干部、农村党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针对性职业教育,促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对青壮年劳动力主要采用短期培训、技术指导、现场观摩,同时灵活运用多媒体远程实时教育的手段,使其真正学到致富技能;高度重视农村妇女特别是“留守妇女”的职业教育,让她们更好地承担起农业生产和子女教育的职责和义务。

  (五)加快产业振兴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甘肃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重要抓手和关键措施,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以特色优势产业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优做精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销售市场,促使甘肃从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二是加快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大格局,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有效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有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及乡村产业振兴;三是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标准化作为基础性技术措施和重要经济管理手段的双重效能,用标准化生产促进品牌化建设,大力提升品牌价值,努力实现优质优价;四是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加大对家庭农场、供销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五是强化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各类主体的职能定位,优化联农带农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方式,更好地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六是有效拓展农业新功能、努力开发农业新业态,以休闲旅游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丝路寒旱农业等为主要方式,深度开发和广度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着力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七是实施“科技强产”战略,按照“产业科技化”的思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将科技渗透到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中,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提升产业效益,走内涵式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经过扶贫攻坚战的艰苦努力,甘肃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因甘肃农村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公共基础服务均等化的差距依然明显存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仍是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短板问题,有力推进甘肃乡村全面振兴,必先抓好农村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一是大力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主要包括乡村道路、产业道路建设与运营维护,人饮工程升级改造与应急管理,全托式幼儿园、寄宿制学校建设,农田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电力电信工程升级改造,农村养老院建设及运营管理,农村公墓区建设及综合管理等,进一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农村公共基础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二是继续强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良好条件支撑。主要包括产业集群、产业示范园建设,规模化种、养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仓储物流、精深加工体系建设,农产品销售市场、电商平台建设,标准宣贯及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品牌推介及贸易平台建设,农业信息化和农村数字化建设等,全面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强化产业支撑体系,有效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参见《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甘肃乡村振兴研究报告(2023)》p20-2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6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