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4年6月23日,在第三届中国式现代化论坛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中国式现代化蓝皮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2024)》。
蓝皮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这条探索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道路,发展于理论传承与延续、历史磨炼与见证、实践失败与成功的共同交互作用之中,不断成为国内外学界的重点研究主题。蓝皮书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热点与趋势。在研究时间变化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数量历经了“爆发增长—增速相对放缓”两个阶段。在研究热点方面,近年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展历程、内涵特征、获取成就、宝贵经验及时代意义等方面。在研究学者、机构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处于研究者(院校)数量多、分布广,但合作性较弱的状态。目前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仍处于成果数量增加及理论应用深化阶段,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当前实践和未来发展,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做到“沟壑纵横”、“和而不同”以及“落地生根”。
(一)“沟壑纵横”: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既要拓展宽度,也要增进深度
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文献的梳理可知,当前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贯穿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可谓是“多点开花”,但是研究的宽度和深度都暂时仅限于此。随着新时代中国各方面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已经不仅局限于经济范畴内的传统现代化,它已经快速发展成为辐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等众多领域的新型现代化。
首先,在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之下,学界应积极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进行由点至面、由单一学科领域到交叉学科领域、由独立应用环境到综合应用环境、由单一研究方法到复合研究方法的延伸,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宽度。其次,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也不能局限于对其宏观领域的研究,必须要深入其中,进行微观的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具体研究。再次,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的内涵表明了其使命和追求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深入,因此学界需要在现有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内涵特征、时代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高度概括其发展的科学规律与动力机制,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辩证思维。最后,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不能单纯局限于对各重要会议文件、政策文件的精神解读,而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开展实地调研,深入地方一线,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现阶段的实际应用场景,在实践中挖掘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增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深度。
(二)“和而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既要“多点开花”,也要强化合作
结合作者之间的合作强度与互引关系分析情况可知,当前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处于研究者数量多、分布广但合作性较弱的状态,绝大多数的研究通常是由同一院校机构的学者完成,但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绝不能固守一隅、故步自封,要打破已有的学科壁垒、学院壁垒,加强不同学科、不同院校、不同学者之间的对话与融通。各学科、各院校、各学者之间应构建畅通、健康的对话形式和合作机制,借鉴和吸收不同学科、不同院校、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在跨学科、跨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中,汇聚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总体合力和磅礴伟力。
(三)“落地生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既要理论研究,也要结合实际
通过对现有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可知,当前学界更多的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内涵特征、获取成就、宝贵经验及时代意义进行研究,更多的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不可否认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延伸和价值挖掘,但是想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能发挥的实际作用,想要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国际局势,就必须重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实际发展和建设情况的结合,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路径。只有不断在实践中落实细化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项战略决策安排,才能保证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决策部署真正实现“落地生根”。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的问题,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怎么办”的问题的解释力是较弱的,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紧密性是较差的,只是论述了宏观层面的中国式现代化,没有聚焦微观层面的中国式现代化。在踏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后,如何引领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已经不是曾经的改革开放时期的现代化理论可以很好解决的问题了,党中央适时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针对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发展环节,而是针对中国整体的发展,所谓的整体,就是既要有生产力层面的现代化,又要有生产关系层面的现代化,更要有上层建筑层面的现代化,这就注定了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情况,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复杂、系统、全面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
(参见《中国式现代化蓝皮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2024)》p68-7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6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