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4年5月19日,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财政发展蓝皮书:中国财政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
传统理解的“开源节流”路径在中国财政实践中均有践行:减少公用经费;提高赤字率;扩大专项债发行规模,2020年中国新增专项债规模同比增加74.4%;明确“六保六稳”重点,保障“三保支出”,建立中央直达地方的转移支付机制,避免财政资源枯竭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等等。但是如果长时间将财政支出压缩于“刚性支出”水准,或者依靠债务叠加累积实现短期平衡都将忽视政府作为生产者的乘数效应,并因损失治理绩效和导致民众满意度问题而不具可行性。所以,短时间内对冲平衡压力可以关注以下几个维度。首先,在税收领域关注消费税、环境税和资源税对于负外部性的矫正:一方面,通过消费税税目调整,将应税商品集中于高档商品和负外部性产品,例如将化妆品区分为一般化妆品和高档化妆品,将奢侈品皮具、服装以及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等纳入消费税征管范围;另一方面,适当提高烟草、奢侈品、高污染产品的消费税、环境税和资源税的税率。在不扭曲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募集更多税收收入。其次,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水平。从2019年和2020年数据来看,2019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7%,2020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达到2019年的95.5%,体现出良好韧性,这样的表现也给予了政府稳定财政收入的可能性。最后,盘活政府存量资产。对于中国地方政府来说,一方面,对于规模庞大的政府资产缺乏有效的统计和管理,大量政府资产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仅以国库现金管理为例,美国联邦财政在美联储账户的库底资金保持在50亿美金左右,而中国库底资金则以万亿元计算。另一方面,一些政府资产可能在竞争领域诱发资源错配,造成负效率问题。因此,未来在对政府资产进行摸底和统计的基础上,应盘活和出租一些闲置政府资产,对于长期依赖补贴或现金流为负的领域,通过股权出售的方式缓解财政压力,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来激发主体活力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除了调整收支规模,还有一些结构性改革的策略也可供参考。第一,完善中期财政支出框架。已有研究表明,中期财政支出框架可以帮助国家走出“顺周期”陷阱。以预算编制为突破口,真正实现跨周期预算平衡等工具的功能,才有可能协同财政支出和经济周期的步调。第二,探索建立财政收入绩效评价体系。和“逆周期”调节的理念相关联,减税降费不能和债务大规模扩张同步。因此,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短时间内不能达到优化财政资金配置的情况下,应当对财政收入的合宜规模、结构以及主体认同情况进行必要性判断和有效性评价。这可以帮助地方政府真正识别减税降费效应,避免宏观层面过大的行业性和地区性差距、诱发新一轮资源错配问题,以及财政部门内部的资金空转。同时,围绕主体认同的满意度调查也有助于地方政府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服务水平。第三,尝试建立财政优先目标管理体系。在财政资源充沛的情况下,各项政府活动都能获得充足的资金保障。但面对紧缩或者削减的财政状况,就需要地方政府有能力和有技术识别支出目标的优先次序。当前,以“三保”为支出重点的安排可能短时间内能够帮助地方政府维持财政稳定,但是未来还应当培育地方政府基于偏好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进行支出目标优先安排的能力,提高基层财政治理韧性。
(参见《财政发展蓝皮书:中国财政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p225-22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5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