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多管齐下”提升财政服务国家治理的水平
——《财政发展蓝皮书:中国财政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指出
来源:财政发展蓝皮书  作者:韩凝佳   发布时间:2024-05-21

  2024年5月19日,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财政发展蓝皮书:中国财政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

  为应对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中央转移支付和债务的依赖度较高的情况,需要在保持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资源的调控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央和地方间的财权进行合理分配,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适当培育地方税种。通过调整消费税税目,将应税商品集中于高档商品和负外部性产品。适当提高烟草、奢侈品、高污染产品的消费税、环境税和资源税税率。在不扭曲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实现税收收入增加。

  对于中国地方政府来说,一方面,如果对规模庞大的政府资产缺乏有效的统计和管理,大量政府资产就会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仅通过进行国库现金管理比较可以发现,美国联邦财政在美联储账户的库底资金保持在5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库底资金则以万亿元计算。另一方面,一些政府资产可能在竞争领域诱发资源错配问题,进而造成负效率问题。因此,未来在对政府资产进行摸底和统计的基础上,应当盘活和出租一些闲置政府资产;对于长期依赖补贴或现金流为负的领域,出售股权的方式可以缓解财政压力。

  已有研究表明,中期财政支出框架可以帮助国家走出“顺周期”陷阱。只有以预算编制为突破口,真正发挥跨周期预算平衡等工具的功能,才有可能实现财政支出和经济周期“协调”,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治理水平。使预算程序作为最基本、最正式和被最频繁使用的治理程序(取代文山会海)发挥作用,基线筹划程序显得更重要、更紧迫,也最可能产生低调务实的成果。因此,以基线筹划再造公共治理流程应被置于治理改革的优先位置。

  与“逆周期”调节理念相关联,减税降费不能与债务规模的大幅扩张同步。因此,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短时间内不能达到优化财政资金配置的情况下,应当对财政收入的合宜规模、结构以及主体认同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这可以帮助地方政府真正掌握减税降费的情况,避免产生过大的行业性和地区性差距以及诱发新一轮资源错配问题。同时,围绕主体认同的满意度调查有助于地方政府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在财政资源充沛的情况下,各项政府活动都能获得充足的资金保障。但是面对紧缩或者削减的财政状况,就需要地方政府有能力识别支出目标的优先次序。当前围绕“六稳”“六保”的支出重点安排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帮助地方政府维持财政稳定,但是未来应当基于地方政府偏好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培育地方政府进行支出目标优先安排的能力,提高基层财政治理韧性。

  (参见《财政发展蓝皮书:中国财政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p1-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5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