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3年12月9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数字金融蓝皮书:中国数字金融创新发展报告(2023)》。
蓝皮书指出,科技应用可能加剧金融消费者弱势地位及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借助数字技术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呈现加速趋势。数字技术本身无害,但在与具体的金融业务融合之后,也会致使传统金融风险的形成路径、特征及传递模式出现变化。当这种路径传导至末端消费者时,就会使得金融消费者面临的环境风险有所增加。具体如下所述。
一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金融消费者知情权受损。数字科技的介入使得金融新产品、新模式等层出不穷,而消费者仅凭浅表层的产品信息,难以系统化、立体化地分析和判断产品风险。以银行理财为例,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一些风险等级为R2的银行理财出现了罕见亏损,尽管市场观点表示这一现象与当期债市表现息息相关,但金融消费者仍难以通过表面信息了解到理财产品的具体投向及每类底层资产的比例和变动情况。此外,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渠道利用各种话术对金融消费者实施诱导式宣传,尤其是只强调受益、不提及风险的行为,将加剧金融产品销售方以及金融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是信息安全及保护问题突出,个人信息在网络渠道的过度采集及泄露风险加剧。随着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机构的专业化分工趋势也愈加显著,这就造成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仅停留在金融机构自营的PC网站或App中,而且还会与商务合作伙伴共享。尽管近年来个人信息“断直连”等举措逐步落地,但如何与合作伙伴厘清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等方面的权责仍有待明晰。其中一个典型便是消费者面临的贷款推销、信用卡分期等骚扰电话仍为一种难以解决的行业顽疾。
三是消费者体验可能因数字科技的应用产生下降。数字科技的诞生旨在提升效率和解放人力,能够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人工服务,使得客服相关员工人数有所精简,但其服务质量却难以与传统人工比肩,尤其在客户服务、客户运营侧,此类问题更加凸显,例如,老年客群在银行线下网点因不会使用智能柜员机而排长队;又如,拨打金融机构官方热线无法接入人工服务,使得消费者与机构之间交流成本加大。上述种种问题反映出,科技应用尽管披上了“数字化”“智能化”等外衣,但仍可能加剧金融消费者弱势地位及信息不对称。
(参见《数字金融蓝皮书:中国数字金融创新发展报告(2023)》p210-2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2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