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3年12月3日,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
蓝皮书指出,在推动乡村振兴五大振兴背景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形成了连接“校园+田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实践育人理念,通过校地合作和“三全”平台建设,实现工作站模式的公益性、开放性和长效性发展,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服务国家建设的结合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径。
(一)创新培养模式,连接校田双园
工作站秉持清华大学“真刀真枪干实践”的精神,以建设实体站点为媒介,深度连接校园和田园。通过改造和再利用乡村闲置和废弃房屋的空间嵌入路径,结合专业育人培养体系,推进“在校理论,在地实践”校园和田园的双向联动,形成乡村振兴创新服务模式。创建校方、地方和校友的“三站长”协同机制,实现工作站全年全时运营。站点为学生服务乡村提供“一竿子扎到底”的据点,让学生能够深度地参与乡村生产生活,与村民朝夕相处,消除彼此隔阂,建立舒适交流与彼此信任的基础,进而了解学习乡村独特的组织逻辑与发展规律,这种国情教育与乡情教育是非常宝贵且无可替代的。
(二)坚持开放原则,服务地方发展
工作站坚持实体和虚体空间的开放性,以地方乡村发展的实际述求和实施计划为任务导向,配置多专业协调、跨领域协同、全梯度协商的服务团队。贯彻“地方提需求,站点配人才”的合作机制,通过配置站点团队和运营模式,应对解决地方重点和难点问题。工作站围绕站点工作实际需要,尊重建设规律与实际需求,一方面参考各地方实际需求与建设意愿,另一方面则尽量兼具地域特色多元性与乡村面貌丰富性,以求产生充分的代表性与可推广性。结合相关课题和课程以及创业培养和孵化,回应地方的实际需求和问题的同时在过程中教学育人。
(三)构建“三全”平台,汇聚多方力量
工作站依托全国站点网络,形成连接资源的广阔平台,以地方站点为目标进行相应匹配。联动高校各院系部门、研究院、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力量,搭建全领域参与、全过程贯通、全方位支持的资源平台,并通过创新开辟乡村振兴社会路径,连接城乡资源。随着部分工作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保障工作站全时运营,工作站建设开放性资源网络,形成合力,各展所长。工作站以内容合作与项目打造为线索,重点围绕“校内资源整合”“校友资源整合”“社会组织共建”“服务乡村与村民”四大集群进行资源网络建设。
(参见《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P62~6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0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