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新发展阶段应充分挖掘四大人口红利
——《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22~2023)》指出
来源:宏观经济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3-10-19

  2023年10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22~2023)——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蓝皮书指出,虽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从更广义的视角认识人口转型对长期增长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渠道,特别是要改变人口红利时代将人口仅仅作为充裕和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的做法,要将人口转型与人力资本提高、资本深化、劳动生产率改进、创新行为加强等人口质量特征相联系,通过久久为功的长期政策设计充分挖掘人口知识红利、人才红利,持续提高国民健康红利,挖潜提高老龄化红利,将国家行动与个体生育、储蓄、教育、就业等异质性行为关联起来,实现人口由“负债”性转化为“资产”性。

  第一,全面开发人口质量红利。一是通过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投入,强基补短,提高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二是要更加重视不同人口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衔接。从具体内容看,人力资本积累分为学龄前干预即儿童早期发展、学龄人口接受基础教育、青年时期接受进一步的高等教育或者职业教育、工作时期通过在职学习培训提高技能等。今天的学龄儿童就是明天的青年、今天的青年就是昨天的学龄期儿童,任一环节内容建设缺失都会对个体不同生命周期人力资本积累形成负面影响。从目前我国现实看,青年时期接受大专以上教育后向工作时期过渡的衔接环节常常会出现问题,未来应大力发展类似于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将教育与职业发展有效衔接,实现个体进步与国家发展相统一。

  第二,充分挖掘人口知识红利、人才红利。以数量特征为主的人口红利消失必然会使得中国大规模工业化时期以劳动密集型和使用通用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传统部门丧失优势,传统廉价劳动力优势向人口质量优势转变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在经济发展和各类社会场景中的广泛渗透,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要素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一是我国人口转型也对应着受教育程度提高的劳动力,以及与产业转型相伴的大规模的产业工人群体;二是各地区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以及高素质劳动力占比的持续上升,必将带来丰富的人才红利、知识红利、工程师红利,必将有利于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开发,并形成新发展阶段劳动力的数量溢价不断消失而知识溢价不断上升的新局面,推动宏观经济增长、中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主体迈向高端水平。

  第三,持续提高健康红利。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如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目前,我们关注人力资本提高主要强调增强劳动者知识、技能的储备,而对劳动力健康情况的关注度不够高。劳动力健康不仅包含生理健康,更蕴含心理健康。特别是中国城市化水平还在提高中,对于广大进城农民工和迁移至城市的新型农民而言,除要破除户籍、生育、就业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不平等规定之外,还应该特别关注进城人员与城市的社会融合程度,真正做到人进城、心落地,完成进城人员向市民化的转变,这也是保障劳动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第四,挖潜提高老龄化红利。人口负债时代要将老年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产”而非“负债”来看待。一是要提高老年劳动参与率,充分利用老年人口所蕴含的人力资本。目前相对刚性的退休制度,使得老年人口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后生理退休年龄之前就退出了劳动力市场,而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一些退休人员,都是老年人口中人力资本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的过早退休造成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二是未来应逐步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有效和合理利用老年人资源。鼓励老年人从事社会公益、社区服务和老年服务等活动。变退休人口隐性就业为显性就业,既不增加就业压力又能客观反映中国就业人口结构和就业分布状况,实现从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目标向提高总人口就业率目标转变。

  (参见《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22~2023)》p22-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0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