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更好发挥网络流行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引领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指出
来源:青少年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3-09-18

  2023年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张家港共同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这是该蓝皮书首次在京外发布。

  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张家港市文明办、张家港市网信办、张家港市社科联、精神文明建设张家港研究与交流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协办。

  蓝皮书分析指出,网络流行语在未成年人群体中被广泛使用和模仿,根据2022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未成年人在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人数大约占到七成。高中生有77.1%人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含经常使用、较多使用、有时使用),初中生有67.1%的人使用,小学生有55.3%的人使用。近五年内,在生活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未成年人占调查人数的60%以上(包括经常使用、较多使用、有时使用),并有小幅度的增长趋势。

2

图3 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的三次调查对比

  数据来自:青少年蓝皮书课题组,第九(2018)、第十(2020)、第十一次(2022)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

  蓝皮书分析指出,2018-2022年未成年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呈现以下特征:(一))积极使用,构建身份认同;(二)娱乐消遣,自由释放情感;(三)主动创造,追求“标新立异”;(四)内卷共鸣,从心态到行动;(五)反讽自嘲,反抗不平等。

  蓝皮书分析指出,作为网络流行文化之一,网络流行语的创新表达丰富了语言的内涵,迎合了青少年的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同辈交往的工具性价值,而且为他们的情绪表达、情感释放带来了新的渠道。但是,作为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时代、来源于集体认同的语言符号背后,也深藏着未成年人的价值认同和社会模仿。社会情绪的渲染,同样对于未成年人群体的心理也会带来各种影响。网络流行语在未成年人群体被广泛使用,除了年轻人对于社会新事务的敏感和追新逐潮外,更是他们对词汇所表达的内涵的认同,对网民集体情绪的共鸣,对社会心态的感知。未成年人是网民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与成年人共享、共塑、共同创造着网络流行文化。

  报告建议:

  第一,是要掌握好治理的尺度和标准。互联网作为青少年纾解情绪的重要平台,应当留出适当的空间让其发泄。

  第二,是在日常生活上给予青少年更多的使用语言的空间,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社会需要为未成年人提供多渠道、多平台的表达机会,引导他们在网络空间积极向上的流行语表达和运用,挖掘向上向善的表达,培育向善向好的共同价值。

  第三,需要转变治理理念,从“规训”到“规范”。网络流行语的发源和流行可能有各种机缘和偶然,而且不断发展变化,对其进行规范的目的是使语言交际更有效。对于流行语所传递和渲染的过度负面情绪,需要进行有效地规范。

  第四,警惕社会负面情绪渲染对于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在抵御网络流行语的过度渲染负面情绪的问题上,需要社会和学校给未成年人提供文化活动的更多机会,通过精心设计的有组织的有意义的社会文化活动,让他们通过参与和互动增加对社会的感知和了解。

  (参见《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p126-14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9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