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发布
7月21日,以“全媒数智赋新能 深融发展谋新高”为主题的2023中国新媒体蓝皮书发布会暨新媒体发展研讨会在江苏无锡举行。在会议开幕式上,新华社原副社长、新华网原总裁周锡生,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杨立群,中国社会科学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主编胡正荣,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秋峰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
杨立群
杨立群在致辞中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江苏省委网信办举办本次蓝皮书发布和研讨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以及全国网信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汇聚网络正能量建设高端资源,助推新媒体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随后,他分享了关于网信工作的三点体会:一是举旗帜、聚民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二是强内容、出精品,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三是谋合作、促共赢,助力媒体融合发展行稳致远。未来,江苏省委网信办将进一步强化地方与智库合作,在传播理论研究、务实实践总结等方面建立联动协作机制,为网络传播事业发展注入更强的驱动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王利民
王利民代表新媒体蓝皮书出版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新媒体蓝皮书的研创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新媒体蓝皮书作为专业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智库成果,已经连续九年获得“优秀皮书一等奖”。新媒体蓝皮书不断引导理论创新,自觉把新媒体的创新发展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放在中国与世界两个大变局中,充分发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高端智库引领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胡正荣
胡正荣在致辞中指,本次新媒体蓝皮书发布会暨新媒体发展研讨会,既是对我国新媒体发展的阶段性总结与思考,同时也是对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战略的一次学术响应。聚焦中国新媒体高质量发展,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从历时性视角出发,总结提炼新媒体发展经验,为新媒体转型与创新提供框架参考;二是从共时性视角出发,基于比较研究,锚定并解决新媒体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议题;三是从前瞻性视角出发,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社交化的发展态势,尝试为中国新媒体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及解决方案。
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李秋峰
李秋峰代表无锡市委,向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与感谢。他介绍了无锡市在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趋势下稳步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及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开展情况。他指出,无锡市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充分吸纳各位专家学者、业界翘楚的真知灼见,在内容生产、理念机制、人才引育、技术升级等方面大力探索创新,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
开幕式结束后,胡正荣介绍了本年度新媒体蓝皮书的主要内容。本年度新媒体蓝皮书分为总报告、热点篇、调查篇、传播篇和产业篇等五部分,全面分析中国新媒体发展状况,解读新媒体发展趋势,总结新媒体发展问题,探析新媒体的深刻影响。总报告概括了2022年以来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观任务与党的二十大报告顶层规划,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特征加速新媒体转型升级,数字中国战略持续赋能智慧城市建设与数字乡村规划,全媒体传播建设朝着体系化方向前进。23篇分报告分别由全国研究新媒体的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撰写,深入剖析了元宇宙产业园、媒体融合、互联网舆论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虚拟数字人市场发展、视听新媒体技术应用、西方社交媒体发展、新媒体产业、网络广告产业、少儿融合出版等重要议题。《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黄楚新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介绍了《2022年我国区县级元宇宙产业园发展报告》的主要内容。
本次会议举行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融媒体(无锡)实践基地、县级融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短视频制作与城市形象提升研究中心、智能媒体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中心“一基地三中心”的启用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副主任雷霞发布建设课题,课题主题涵盖我国元宇宙产业园发展研究、长三角地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研究、主流媒体推动数字平台建设和数字经济新发展、AI技术与智能传播发展趋势研究等。同时,唐绪军传媒发展研究工作室、黄楚新工作室也举行了揭牌仪式。
在新媒体发展研讨会上,黄楚新主持了主题为“融合十年 行稳致远”的圆桌论坛,人民网人民在线总编辑单学刚、现代快报社总编辑梁波、浙江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任祝青、宜兴市融媒体中心主任孙文华、腾讯微信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斌等五位嘉宾围绕媒体深度融合、传媒转型创新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分享。
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共江苏省委网信办、中共无锡市委网信办共同主办,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中共无锡市委网信办、中共滨湖区委、滨湖区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现代快报+承办。来自学界、业界、媒体以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