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中的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有着巨大威胁,是目前人类活动中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外交领域的热点。而造成气候变暖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在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尤其在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多。
碳源(Carbon Source)即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汇(Carbon Sink)则指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治理空气污染、净化空气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
根据目前人类拥有的治理空气污染的技术和措施,减少碳源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减排来实现的,包括使用清洁能源、加大污染气体净化力度等;增加碳汇则主要采用固碳技术来实现。所谓固碳也叫碳封存,指的是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的碳含量的措施,主要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生物固碳则主要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存能力,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实现生物固碳,从技术层面看,是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最便宜且没有副作用的科学合理方法。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碳汇成本较低,有“绿色黄金”之称。据预测,202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将达3000亿美元。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评估报告中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是未来30~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且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相关资料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大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每营造15亩人工林,可以清除三口之家产生的二氧化碳;每营造11亩人工林,可吸收一辆奥迪轿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国政府曾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庄严承诺: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承认森林碳汇对减缓气候变暖的贡献,并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内的减排指标。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其容量约是大气碳库的50倍、陆地碳库的20倍。海洋储存了全球约93%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工业革命以来30%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海洋生态系统捕获的碳汇被称为“蓝色碳汇”。2009年联合国环境署、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会联合发布了《蓝碳报告》,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关注。该报告指出,全球光合作用捕获的碳中,有55%是蓝碳。海洋蓝色碳汇的构成包括占海洋生物量90%以上的微型生物固碳,以及海岸带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生态系统的固碳;后者的碳汇能力远远超过亚马孙雨林。然而,在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多重压力下,这些蓝碳正在以比雨林快5~10倍的速度减少和消失。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增温、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海岸带湿地面积锐减、近海富营养化等全球化问题,已给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及海岸带碳汇带来严重影响。了解和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和蓝碳的形成过程与调控机制,对缓解气候变化的战略制定至关重要。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30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210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