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封面观点 | 旅游强国应“强”在吸引力、配置力和影响力上
2024年一季度,国内旅游市场迎来开门红,国内旅游总人次同比增长16.7%、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7%。亮眼的数据和各地上演的“人从众”场景,无不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之一。而由旅游大国发展成旅游强国,需要质的转变,单靠我国内部的人口规模、消费体量,还远远不够。
旅游强国,应“强”在哪儿?国际上尚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也未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但“强”的背后一定是基于市场逻辑的。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20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倍。
从细分项看,增长主要缘于旅行服务逆差的171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9%。上海、北京两地文旅局数据显示,2024年1-4月,上海、北京入境游客人次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8%、66%(美国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3%、日本106%)。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我国旅游市场国际竞争力不足的现实。
——旅游强国,应“强”在国际游客的吸引力上。缩小旅行服务逆差,不仅是扩大入境游的发展过程,还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旅游消费的转型过程。
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陷入经济低迷、“消费降级”之际,重新开始关注入境游,并于2003年确立了“观光立国”战略。这既有“拉动内需,改善民生”之意,又有“展现国家形象,提振经济”之心。在实践中,放宽签证、出入境便利化、免税退税、航线扩充等跨部门政策综合发力,到2019年,旅游业对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达到了7%左右(我国2019年为4.6%)。外国游客带来的旅游收入约为44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电子元器件(约367亿美元)和钢铁产品的出口收入(约285亿美元)。
——旅游强国,应“强”在文旅资源的配置力上。早在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重视打造旅游精品》的文章中指出:“以观光为主的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旅游愿望,要求我们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
比如,新加坡早就着手从观光旅游扩展至会展经济,再进一步发展到盛事经济。相关人士透露,新加坡为泰勒·斯威夫特的时代巡回演唱会,提供了总金额达千万美元的补贴,从而得到演唱会在东南亚地区的独家举办权,吸引了一批国外歌迷不远万里飞往新加坡。
美国则从交易端发力,拉动“旅游经济的转化率”。2024年5月,美国国际旅游交易展汇聚了美国旅游供应商、国际旅游运营商等,商务预约洽谈数量达到10万个,预计将为美国旅游业带来55亿美元的商业机会。
——旅游强国,应“强”在旅游行业的影响力上。2024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4年旅游业发展指数》,从游览环境、政策条件、基础设施服务、观光资源、可持续性等维度对各经济体的旅游业进行评估,其中西班牙位居第2,仅次于美国,而中国排名第8。
西班牙除拥有独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之外,更是较早开展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国家之一。国际标准化组织旅游及相关服务委员会秘书处常设西班牙,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位于马德里。西班牙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影响则不言而喻。
综上,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旅游业是衡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旅游强国的建设,不仅是对旅游业这一对外开放交流“窗口”产业的价值再认识,更是对强化文化传承、促进国际参与、发掘新质生产力的高度指引。
我们要重视旅游业的经济属性,为发展入境游营造有利的环境。比如:开拓入境客源市场,推出类似“APEC商务旅行卡”功能的“丝路卡”;鼓励跨国公司、国际机构等,在我国各大城市开展跨境商务活动;培育更多本地旅游目的地管理组织(DMO),通过DMO串联起观光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策划、交通安排、游客对接等环节,构建能激发市场活力的核心“吸引物”。
我们还要重视旅游业的社会属性,探索国际形象的“他塑”方式,让国际游客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代言人和宣传大使,打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不理解”和刻板印象。近期我国对部分国家的单方面免签政策,就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外国游客在自媒体分享中国行视频一度成为热门风潮,让我国各城市也收获了好评。同时,我们要更加开放,从被动跟随国际规则,向积极主动的旅游外交转变。结合旅游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争取在旅游标准国际化舞台上拥有更多影响力。
注:本文作者金颖婷为前滩综研产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钟伟为专报与简报研究室(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