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摘要
  • 关键词
  • 中图分类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摘要
  • 关键词
  • 中图分类

最新动态

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汇聚全民力量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17
  绿色低碳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已成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构建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之一。
  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汇聚全民力量。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媒体的宣传教育下,我国公众的低碳意识不断提升,但公众生活方式低碳转型过程中“知易行难”的社会心理困境仍然普遍存在,低碳行为并没有同步增长。
  如何推动公众生活方式低碳化?一方面要在碳排放上做减法,推进节能减碳、以竹代塑应用等。另一方面要在碳汇上做加法,调动全社会参与国土绿化积极性,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等。
  考虑到中国特有的“人际关系导向”和“高情境文化”的社会特征,公众生活方式是否会向低碳转变,不仅取决于他们的内生动机和外部政策的引导,还与他们所处社会情境产生的社会心理息息相关。这些社会心理既可能是低碳生活的促进因素,也可能是高碳消费的诱发因素,还可能是低碳行为能否持续的强化因素。
  通过厘清公众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多重社会心理路径及其作用机制,培育绿色低碳生活的新风尚,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首先,关注群体参照心理,发挥参照群体的影响力,促进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群体参照心理是一个人在行为选择时以参照群体为自我评估依据的决策心理。参照群体是指人们在做出行为决策时倾向于参考和效仿的重要他人或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中的。
  参照群体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信息型性影响、功利性影响、价值表现性影响3个方面。当一个人在是否低碳上感到犹豫不决时,会从参照群体那里寻求支持性的信息依据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当个人感到周围的人都认可低碳生活方式,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公开的时候,更容易采取低碳行动。当个人意识到自己采取低碳行为更容易与所向往的群体产生联系,并产生群体归属感的时候,也更容易采取低碳行动。
  研究发现,群体参照心理对公众日常生活中习惯型低碳行为的影响力大于购买型低碳行为,更有利行为长效机制的形成。因此,发挥参照群体对生活方式低碳化的正向促进作用,是培育绿色低碳新风尚的一条重要路径。
  为此,一方面可通过官方媒体与自媒体联合,宣传社会榜样、成功人士等践行低碳消费、参与造林增汇、减塑降碳行动的案例,发挥参照群体在信息和价值引领上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尝试建立“公众人物低碳行动公益榜单”并定期发布,例如明星参与线上植树成就榜单等,发挥低碳生活的榜样示范效应,推动形成社会性的低碳生活新风尚。
  其次,关注诱发公众高碳消费的社会心理动因,消减生活方式低碳化的社会心理阻力。研究发现,社会地位展示与人际关系调节是引发公众高碳消费行为持续增加的重要社会心理诱因,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习惯行为的影响更大。
  社会地位展示是指人们希望通过消费行为来展现自身的成功、财富、声望等社会地位。人际关系调节是指个人希望通过消费行为来寻求社会关系协调的一种需求。由于这些价值观偏好和消费需求的存在,人们在生活中容易产生高碳消费,例如无节制使用高能耗产品、主动购买高碳排放产品或进行奢侈、过度消费等。
  怎样消减这些社会心理对生活方式低碳化的阻力?一是可以通过政府部门、政府官员和社会名流的率先垂范,向公众传播低碳消费更具美德、更受欢迎的新型消费观,严厉打击奢侈浪费行为。二是在一些社会关注度高的大型活动、大型会议等,依托碳交易机制开展低碳行动,如“零碳会议”等,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绿色低碳是新时尚的风向标。三是创造更多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新消费场景和新社交场景,在低碳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和情感诉求。如加快推广碳普惠机制,鼓励“以竹代塑”降低对塑料制品的依赖,倡导低碳旅游、绿色购物、社区共享等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有更多的低碳替代品可选择,减少对高碳消费的依赖。
  最后,关注对行为后果的反馈机制,发挥社会对比和规范信息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助推与强化作用。在中国特定的关系型社会文化下,充分利用社会比较心理来反馈信息是促进公众生活方式低碳化的一个高效且低成本的行为强化路径。
  研究发现,向人们宣传绿色低碳的重要性,尽管有利于提高低碳意识,但是对实际行为的影响力并不显著。然而,向人们持续反馈他们实施低碳行为的后果信息,如节能的减碳量相当于种了几棵树,比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更有利于促使他们实施和保持低碳行动,而且社会比较信息比自我对比信息的效果更好。
  因此,推进公众生活方式低碳化需要关注行为后果的反馈机制,发挥社会对比和规范信息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助推与强化作用。一方面可以引导生活能源的供应商,在通过App或智能系统向居民反馈其能耗账单信息的同时,增加其用能信息在本社区、本单元或同类群体中的排名信息,并对“低碳先锋”给予荣誉奖章,充分发挥邻里效应和社会助推对低碳生活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以公众易接受、广传播、可参与、有体验的视角,不断创新低碳教育内容与形式。如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体验式减碳与增汇公益知识竞赛,通过政府部门推动低碳校园、低碳社区、低碳机关、低碳企业创建评选等活动。充分发挥社会规范的正面引导作用,促进形成全民广泛参与低碳生活的良好风尚。
  建设美丽中国,促进公众生活方式向低碳转型,不仅需要政策指引和宣传教育,更需要关注公众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让我们共同携手,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创造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绿色低碳社会氛围。
  (作者芈凌云系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彦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许婷系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与能源战略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