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中国以积极姿态提速发展绿色产业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杂志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16不久前,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系统总结了10年来中国绿色发展的举措与成效,阐述了中国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实践经验。白皮书称,中国以积极的建设性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进程,为《巴黎协定》达成和落实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国成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国家之一
10年来,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面积都在持续增加,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扭转。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由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87.5%,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4.9%。
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1%,比2012年提高5.7个百分点。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世界第一,2021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8万亿元。
广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化水平全面提升,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交通运输更加绿色低碳,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2012年以来,中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14.5%升到2021年的25.5%,煤炭消费比重由68.5%降到56.0%,并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26.4%,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同时,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民提升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另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健全市场化机制,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指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壮大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10年,中国各地区各部门以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契机,推动绿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十八大以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为绿色产业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双碳”政策的背景下,绿色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
白皮书显示,近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
各部门共同配合,通过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措施,支持绿色产业发展。10年来,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00多亿元支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中央层面年度安排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近2000亿元。实施50余项税费优惠政策,不断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建立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体系,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引导促进绿色产品消费。
中国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有效发明专利4.9万件,新能源产业有效发明专利6万件,分别是2017年年底的1.6倍和1.7倍,增幅较大。多个领域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引领产业发展越来越快。
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推动形成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为15.9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余额超过1.1万亿元,规模均居全球前列。
“绿色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正在展现勃勃生机。”赵辰昕说。
节约资源全民参与,法治建设不断完善
中国是资源需求的大国,节约能源、节约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对中国自身乃至对全球资源安全都有重要意义。新时代的10年,中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采取有力有效的举措,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中国将资源节约指标纳入5年规划,建立完善评价考核制度,推动地方和部门落实管理责任。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制定印发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系列重要文件,全面部署资源节约工作。
围绕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结构节能。开展国家节水行动,推广农业高效灌溉。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强化粮食全产业链的节约减损。
据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2021年,中国钢铁、电解铝、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较2012年降低9%以上,全国火电机组每千瓦时煤耗降到了302.5克标准煤,均处于世界领先。同时,2021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在21亿吨左右,综合利用率较2012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成效明显。
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全面推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通过阶梯价格让大家尽可能节约。对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化电价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开展用能权、用水权等市场化交易,推动资源高效配置。
制订修订节约能源法、反食品浪费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制定完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能耗、水耗、物耗的标准。
围绕资源节约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倡导形成全社会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
推动绿色发展,机制体制是关键。过去10年,中国坚持着力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经济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
据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过去10年是生态环境立法力度最大、监管执法尺度最严、法律制度实施效果最显著的10年。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生态环保领域现行有效的法律达到30多部,生态环保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22年底,现行国家生态环境标准达到2298项,有效推动行业技术经济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监管制度方面,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保责任的“利剑”,有效解决一大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排污许可、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入河入海排污口设置管理等一系列监管制度,健全完善一系列责任体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从试点试行转向全面常态化实施新阶段。
在市场机制方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成功启动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市场,顺利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健全绿色税收体系,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等项目纳入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支持对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推动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和企业环保信用体系建设。
“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对市场的引导性、激励性、调节性作用持续增强,助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赵英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