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前浪,后浪,冲浪——数看代际上网行为差异
用数据读懂世界,用数据述说万象。大数据时代,皮书数据库将库内丰富的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以直观轻松的阅读体验,陪您读世界、说万象。今天我们数说的内容是“代际上网行为差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7.0%。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9.9%、20.4%,高于其他年龄群体。“前浪”和“后浪”都已成为了网络上的原住民。让我们通过数据看看70后,80后和90后的上网行为有什么差异?
网络上的原住民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上网行为的代际差异》报告中的数据,70后、80后、90后上网的比例分别为79. 9%、97. 9%和98. 5%。这表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 年轻人上网的比例越来越高, 相对来说, 70后和80后之间的差异较大, 而80后和90后更为接近, 全民上网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他们这两代人身上。从这个意义上看, 第一道互联网鸿沟或者互联网鸿沟更多地出现在 20 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群和80年代出生的人群中。
触网时点一直在提前
触网时点指的是人们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时间。85.2%的70后是在“工作以后”才开始触网, 在“读初中期间”触网的比例仅仅为5.7%;对80后来说, 39.8%也是在“工作以后”才开始触网,但在“读初中期间”触网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8.9%,这表明80后触网的年龄已经较70后有所提前;90后“读初中期间”触网的比例达到52. 2%,更有25.9%的在“读小学期间”就开始触网。
“后浪”们更爱冲浪
不同代际的人群每天上网时长有较大差别, 基本趋势是年纪越轻, 上网时间较长的比例就越高。按照分组数据的均值估计办法, 70后、80 后、90后每天业余平均上网时间分别为2. 44、3. 08和3. 28个小时。
手机冲浪“更香”
数据表明, 手机是95. 9%的被调查者经常使用的上网工具, 而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比例也高达70.5%, 相对来说, 使用其他终端设备上网的比例较低。代与代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90后使用台式电脑的比例远低于80后和70 后。同时, 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在70后、80后、90后三个群体中则逐渐升高,在90后中有超过30%的比例将笔记本作为主要上网工具之一。相比于70后和90后,80后使用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最高。
电脑坏了,你会修么?
电脑是互联网发展早期的主要上网工具。而电脑由于操作系统、 病毒攻 击等种种原因常常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 即俗称的宕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经常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但从交互分析部分的结果中可以发现,70后、80后、90后选择“自己动手装”的比例分别为6.9%、14.2%和14.4%,这表明80后和90 后选择“自己动手装”的比例比70后群体要高。
网络交友,你会么?
网络交往 (internet communication) 指的是人和组织借助网络而联系在 一起, 并且利用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情况。在70后、 80后和90后这三个群体中, 进行网络交往活动的比例存在着明显差异。70后和80后,90后在经常使用网络上差异明显,70后经常使用网络的比例为33.3%,而80后和90后经常使用网络的比例以已超过一半。
冲浪都在玩儿什么?
自互联网进入民用开始, 网络游戏一直是网络应用的重要方面, 而随着网络传输速度的提高, 网络视频、网络音乐成为年轻人喜爱的休闲娱乐活动。有 41. 9% 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经常参与网络休闲娱乐活动, 有时参与的比例也高达 30.6%, 偶尔参与的比例为22.0%, 从不参与的比例仅为5.6%。 这一结果表明, 被调查者参与网络休闲娱乐的比例较高。
70后和80后在这方面的差距较小。但90后经常或有时参与网络休闲娱乐活动的比例分别为51.6%和30.3%, 合计为81.9%, 这和70 后、 80后形成明显的差异。
网络学习你会么?
网络学习(e-learning)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学习活动。早期的网络学习主要指的是远程教育 (包括电子邮件和在线教室等方式), 后来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 出现了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豆瓣、知乎等新的在线学习方式。
不论网络学习的具体形式如何, 其相对传统学习活动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共享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 二是以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 三是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网络学习对于克服 现实社会中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并且对知识的生产方式变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体来看, 年纪越轻, 参加在线学习的比例越高。90后经常参加网络学习的比例为15.3%, 80后的这一比例为13.6%, 而70后的这一比例仅为9.0%。并且,90后、80后和70后有时参加网络学习的比例分别为34.1%、20.2%和18.4%。
我们还能用网络做什么?
80后和90后使用网络作为生活助手的情况较为相近, 而70后使用网络作为生活助手的比例相对较低。70后、80后、90后经常将网络作为生活助手的比例分别为 14.0% 、19.6% 、20.0% ,而70后、80后、90后从不将网络作为生活助手的比例分别为31. 5%、14. 4%和18. 8% 。
从“打酱油”到“奥利给”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上网过程中创造产生的词语或者固定说法, 并广泛地流行于上网过程中, 有些流行语甚至还会在线下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最常见的是早期的网络聊天过程, 比如, 用数字 “886”代替汉译的英文词语 “拜拜”, 用“俺”表示发言者本人; 有些网络流行语则来自现实生活, 如 “ 打酱油”等。网络流行词是网络文化的重要部分。
20世纪90年代末, 网络流行语开始出现, 后来有媒体和机构开始每年组织十大网络流行语评选活动。由于网络流行语具有流行文化的特质,因此,除了少部分网络流行语至今还在普遍使用 (如 “886”), 不少网络流行语已经不再使用, 如曾经在 2001年因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而流行的“翠花, 上酸菜”这一流行语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记得。可以认为,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注:图文由新华网独家设计制作,双方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