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皮书数据库作者:本网编辑发布时间:2016-04-18
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的历史远远长于货币发展的历史。在货币产生之前,偶然的物物交换已经支配着原始社会的经济生活。自从人类的支付工具从物物交换发展至货币,中央银行统一发行的货币及商业银行结算体系支配着全球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自支票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出现之后,全球现金和非现金支付结构逐步发生趋势性的变化,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出现后,非现金支付市场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
2012年,全球非现金支付总量约为3343亿笔,环比增长7.7%,比2011年有所回落。其中,亚洲新兴经济体、非洲、中东和中欧地区是全球非现金支付增速较快的地区,增速为20%左右,而中国和乌克兰的增速高达30%。虽然随着经济复苏及支付服务创新等因素的推动,发达国家的非现金支付不断增长,但其增长势头相对于2011年较弱,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也较弱,增长速度约为4.5%。两地区的非现金支付总量基数较高,分别为1279亿笔和876亿笔。相较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如CEMEA[2]的非现金支付总量的基数不高,约为288亿笔,但这些国家在不断改善本国的非现金支付基础设施和相关法律法规,大力促进了非现金支付体系的发展,总体为全球非现金支付市场贡献了约55.4%的份额(Capgemini and RBS,2014)。按照非现金支付笔数排名,居前三位的国家均为新型经济体,分别是中国、俄罗斯和韩国。
全球非现金支付体系呈现两大特征。一是移动支付和电子支付的发展势头强劲。移动支付年均增速约为60%;电子支付年均增速相对减弱,2012年约为16%。二是非银行支付规模不断扩大。借助于高科技和电子支付渠道,各种不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提供的零售支付服务不断增加,冲击着监管体制内的银行零售支付,但其数据统计难度也在增加,尚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
创新成为当前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的“关键词”。创新驱动非现金支付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也使整个支付清算体系在金融体系中变得更加重要,迫使监管当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也使学者重新审视已有的支付理论。
面对创新趋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反应。就非现金支付市场而言,发展中国家的非现金支付因各类新型支付工具刺激而使增速加快,超过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源于经济复苏迟缓,非现金支付增速较慢,且其更加注重先行构建支付安全法律制度。因此,全球非现金支付的结构性变化或许只是短暂的。
全文参见《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您当前的IP是:222.128.151.74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