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相关报道

“金砖之父”:中国的人口规模其他国家学不来,但可以学点别的

来源:中国日报网作者:发布时间:2020-07-13

  被誉为“金砖之父”的著名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长期关注新兴经济体发展。他认为中国为全球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巨大的劳动力规模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是助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摆脱贫困的两大重要引擎。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学习中国经验,在教育、科技应用、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贸易等方面加大发力,提高生产率。

  由于新冠肺炎大流行导致全球正常经济活动遭遇重大破坏性影响,今年将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联合国报告指出,受疫情冲击,全球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已经出现倒退——希望这只是暂时的挫折。在这一危机时期,国际社会承认我们已经取得的减贫成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个真正了不起的成果。

  减贫成就

  全球贫困人口急剧减少,中国居功至伟。中国不仅使8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而且使大约一半人口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七国集团” (G7) 的水平。这样的成就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的。

  2001年,我发表了题为《世界需要更好的经济“金砖”》 (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 的报告,“金砖国家”概念一炮而红。我在文中提出,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可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也确实看到了这种潜力。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和当时在高盛的同事们认为,到21世纪30年代末,以美元计算的中国名义经济规模将与美国相当。

  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我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已经帮助这么多人脱贫,其他金砖国家能从这一巨大成就中学到什么?这些经验也许对大多数非洲国家更适用,特别是贫困国家比较集中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两大引擎

  说到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两股力量驱动的:一是劳动力规模,二是劳动生产率。

  决定劳动力规模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国的人口趋势,因此那些出生率高、人口预期寿命长的国家,往往拥有较大的劳动力优势。除此之外,移民是唯一能真正显著影响劳动力规模的另一个因素。人口众多的国家,尤其是平均年龄较低的国家,通常会比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得更快。

  如此看来,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人口超10亿的国家,相较于其他金砖国家优势明显。在这方面,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可向中国学习的——想学也学不来。唯一的例外可能是人口规模与中国近似的印度。事实上,因为印度人口平均年龄比中国更小,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其人口规模很可能超过中国。理论上讲,这将使印度的经济增长率高过中国。

  不过,这也不是必然的,因为经济增长还有第二个决定因素,即生产率。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相比并没有特别的天然优势,但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生产率增长更为强劲,这一点是其他国家可以借鉴的。

  然而问题在于,提高生产率不仅困难,而且没有现成的章法可循。经济学家认为,某些成功的政策可能有助于提高生产率,但这仅仅是有根据的猜测,并不是定论。

  教育水平、预期寿命、医疗条件、人力资源素质、基础设施质量,以及各种现代技术,都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此外,国家治理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包括一国追求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数量,以及国家债务水平等,也是影响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同其他金砖国家相比,中国在以上多个方面中拿到了更高分。

  中国经验

  我在担任高盛首席经济学家期间,除了提出“金砖国家”的概念外,还主持创建了一套名为“全球经济增长环境指数” (GES) 的评分体系。这套体系包含18个指标,我们认为这些指标是促进可持续增长、提高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其中多个指标在上文有所提及。

  过去,我们每年都会发布大约180个国家和地区的年度GES指数得分,直到2014年以后停止了发布。

  在2014年的指数中,新加坡总分为8.10,高居183个经济体榜首;厄立特里亚得分仅2.50,在榜单中垫底;中国得分为6.03,在金砖国家中最高,并首次超过了G7国家意大利。

  只要看看这一评分体系的构成,就会发现其他金砖国家有很多可以向中国学习的地方:中国在教育、科技应用,以及宏观经济稳定性相关方面成就显著,尤其是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程度。

  当然,中国若要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更多财富的长期目标,它仍需在国家治理和依法治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但对于希望取得同样成就的其他金砖国家而言,中国有更多地方值得学习。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您当前的IP是:222.128.151.74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