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份以来,互联网股权融资额越来越少,甚至有排名前三的平台出现零成交的情况。面对窘境,为了数据好看而制造繁荣的假象,将线下私募项目搬到线上,但这显然不是出路。
韩女士是一名互联网股权融资的投资人,今年才刚刚进入这一行业。作为新人,她在不少平台上都尝试了投资,并且乐此不疲。不过,近日她却发现好的项目越来越少了。
众筹家研究员刘鸿斌也有类似的感觉。作为行业研究者,他的感受更为直观。“8月份的时候,我发现网站和公众号的流量出现了下滑,等到9月初统计数据出来后,(数据)也不好看。”刘鸿斌表示。
自8月份开始,股权众筹的融资额出现大幅下跌。据统计,一直在实体众筹领域稳坐头把交椅的人人投,10月成功项目融资额也仅为753万元,排名前三的京东东家10月甚至出现成功融资额为零的现象。
曾经火热一时的互联网股权融资遭遇“寒冬”,而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政策收紧
在行业分析人士看来,政策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去年7月之前,行业中习惯使用“股权众筹”指代“互联网股权融资”。
对于“股权众筹”名称的滥用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去年7月,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股权众筹融资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公开小额股权融资的活动”。
然而,按照《证券法》,所有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定条件,经过中国证监会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目前没有合法的股权众筹。
《指导意见》出台后,不少平台迅速更名,并引发了一轮行业的洗牌。10月,15部委印发《股权众筹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再次强调了“股权众筹”与“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的区别。对于“股权众筹”名称的滥用,《方案》提到要“积极予以规范”。
在越来越严格的监管政策之下,不少平台变得谨慎起来。“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后,各平台在这个节骨眼上操作更加谨慎。上线项目少,也是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刘鸿斌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记者注意到,自今年8月开始,股权融资项目逐步走入“寒冬”。众筹家通过统计10家样本互联网股权融资平台数据发现,8月份成功项目总融资额环比减少9.42%,成功项目总投资人次环比减少12.22%。而7月份成功项目总融资额环比增长21.40%,成功项目总投资人次环比增长8.05%。
到了9月份,相关数据则更为惨淡。样本平台的成功项目总融资额约4139.47万元,与8月相比减少了4101.57万元,环比减少49.77%。
另据盈灿咨询数据,9月,非公开股权融资筹资额环比下降了38.87%。报告指出,主要原因与部分规模较大的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热门项目减少有关。
10月这一状况也未有好转。《2016年10月中国众筹行业月报》显示,京东金融旗下的互联网股权融资平台“京东东家”当月的成功项目融资额为零。而在今年上半年,京东东家一直是该领域的领头羊。今年4月,京东东家上仅凹凸租车一个项目就募资超9000万元,刷新了当时国内互联网股权融资行业的最高纪录。
此外,一直在实体众筹领域稳坐头把交椅的人人投,10月成功项目融资额也仅为753万,未上千万级。
对此,某不愿具名的平台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互联网股权融资本来就属于高风险领域,大家也特别谨慎。政策不支持的话,业务不好开展”。
除了平台方面比较谨慎之外,投资人群体也处于观望的状态。韩女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股权投资目前成功概率非常低,甚至不足10%。资金量需求也比较大,因此并不适合个人投资人。“目前很多政策还不明确,等政策明朗后就比较容易吸引更多投资。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
资产荒蔓延
互联网金融行业蔓延的“资产荒”,是造成互联网股权融资遇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刘鸿斌认为,现在行业已经进入了“资产荒”的时代,大家都不知道投什么。“年初直播和VR非常火爆,但现在看来就是一阵风。大数据、大健康、人工智能会怎样?也不好说。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大家都在摸索,创业的方向同样非常不确定,在此背景下,投资人还是会谨慎考虑的”。
投壶网CEO赵妍昱此前就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并不是资本寒冬,而是投资资金相对充裕,但优质项目稀缺。
今年以来,“资产荒”成为了互联网金融行业频繁提及的话题,包括P2P平台、众筹平台从业者都深受困扰。分析人士指出,去年央行连续进行了5次降息降准,在国家提倡降低融资成本的背景下,大多数平台都面临了“找优质资产难上加难”的情况。
刘鸿斌还指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删除了战略新兴产业板的表态,也对一些项目产生的影响,包括直播、VR、大数据等行业的投资退出渠道无形中被收紧,而随着投进去的钱看不到退出机会,整体行业便慢慢冷下来。
另一方面,创业领域的热潮已经持续超过两年,各个创业赛道上已经有比较明确的格局,后来者想要成功突围的难度越来越大。
刘鸿斌认为,这一因素对于互联网股权融资平台尤为不利。“一些发展快的公司已经到了B轮、C轮融资。而互联网股权融资重点面向天使轮、Pre-A轮、A轮,如果现在一家公司还在这个轮次融资,那么很可能它已经有三五个对手在前面。后来者能否突围?其实风险非常大”。
微投网创始人俞文辉指出,很多初创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否成功运营,需要相关数据来支持。这段期间挣钱不容易,对创投和创业来说压力都比较大,创业者将受到特别的考验。
此外,餐饮实体店项目一直是互联网股权融资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今年以来,实体商业一直处于转型调整期,而餐饮行业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趋势。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此前报道,餐饮实体店股权融资平台汇梦公社宣布暂缓上线缓股权类新项目,并将转型商品众筹、消费众筹、营销服务和IT服务。而在今年5月,汇梦公社刚刚拿到了1500万Pre-A轮融资。
对于餐饮实体店项目来说,年底通常都是投资淡季,投资人普遍抱着“持币观望”的心态。韩女士告诉记者,餐饮类店铺投入后要进行装修,按照现在的时间节点,装修好后基本过年了,所以不如年后看到好的项目再投资。
回暖尚需时日
赵妍昱此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今年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明显感受到行业趋冷。她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趋严,目前整个行业的热度已经明显下降,很多人的从业状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整个行业的可行性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信心不足。
面对逐渐遇冷的行业环境,有的平台选择苦练内功,有的平台选择转型或是离场,也有些平台则为了数据好看而制造繁荣的假象。
《2016年10月中国众筹行业月报》显示,一家名为“爱就投”的平台成功项目融资额高达7660万元,其中仅“中盛文化”一个项目就融资7100万元。但是,上述报告同时指出,“中盛文化”项目的7100万融资中包含5000万元的领投方投资。
《国际金融报》记者登录爱就投平台发现,平台在介绍“中盛文化”项目时使用了“有人领投5000万你跟不跟?”的宣传词。同时,“中盛文化”项目内页也介绍了其基金管理人为上海应治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并称上海应治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注册登记的投资顾问和专业私募基金管理人。
刘鸿斌对记者解释,这一项目就是把线下私募项目搬到线上的典型,把领投方的金额计入线上份额。
另有一些选择拥抱监管的平台,在合规方面主动做出调整。
上述《方案》对于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明确表态平台不得擅自公开发行股票,“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或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后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为公开发行”。
针对这一点,许多平台在合格投资人身份认定方面都执行了更加严格的规定。韩女士告诉记者,在专项整治方案出台后,有些平台在投资人身份认证方面更加细致。“之前直接填身份证号码就可以确认,但是现在不仅需要上传身份证正反面照片,还要本人拿着身份证的照片,感觉更加正规、专业”。
赵妍昱也提出平台需要为投资人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她表示,很多项目创始人到处讲情怀、搞路演、全面展示自己的项目,让投资人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对象,但是投资结束之后,项目怎么发展和变化,投资人都很难及时获知。因此,平台方面应该在不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强化投资人的参与感。
至于互联网股权融资何时会出现回暖的迹象?刘鸿斌认为行业的寒冬或许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到明年3月份后或许会有反弹。
“目前主要的利好是,各地出台了房地产限购政策,资金大规模流入房地产的趋势会停下来。但是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尚未结束,经济转型的方向还需要明确,因此行业还会在底部徘徊一段时间。”刘鸿斌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