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面对互联网金融浪潮,如何适应这一趋势,要么被市场大潮所淘汰,要么完成商业银行的华丽转身,已成为摆在所有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银行已经开始在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等方面作出了调整和改变,传统金融业态正在发生明显变化。由此可见,商业银行都已经蓄势待发,悄然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那么,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如何才能实现正确的转型,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呢?在此,我们将围绕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来探讨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在全新的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金融开放的大时代里,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都将面临深刻变革,从而走上转型发展之路,这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必然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温和复苏阶段,但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面临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中国经济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有力引擎。从国内经济发展看,近年来经济增速下行,当下又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面临不小的压力。面对未来经济的增长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这些都深刻表明,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全面改革的推进,金融体制和机制改革将成为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和领域,也是中国未来几年重大的改革战略部署。因此,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急剧改变,需要银行积极实现转型,走新的改革发展之路。
其二,适应金融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首先,伴随我国加入WTO、建立上海自贸区等,中国金融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快。2016年7月21日,央行行长周
小川在中美新一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将在两年内有望实现。这意味着利率管制的放开,由此中小银行将失去存贷款利率管制提供的实质保护,加大了其对于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管控难度。其次,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金融脱媒趋势显现,直接融资的比例将逐步提高,另外国家对于民营银行的设立也将逐步放开,这些都对商业银行构成了全新的冲击和挑战。除了外在金融发展趋势发生了变化,国家对于银行的监管也出现了变化,随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中国将逐步在国内实施新的监管标准,从此银行面临的监管将更加严格和科学。以上都体现了金融发展的新趋势,银行要适应这些变化,就必须对其战略定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能力进行转型和升级。
其三,适应客户金融需求的根本要求。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改变了原有的金融业态,新的产品和服务模式的确立,改变了客户的传统消费习惯和理念。过去,客户需要去银行排队接受服务,对于专业复杂的金融业务也是一知半解,同时缺乏投资理财意识,在接受许多金融服务上都处于被动局面。互联网金融模式出现后,客户享受到了具有“开放、平等、自由、分享、简单、便捷”特点的金融新产品和服务,收获了更加满意的客户体验。由此导致客户在金融需求上将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特点,同时客户在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将由被动走向主动,他们会主动比较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并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任意选择。这将使得银行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迫使商业银行走向转型。今后,银行将走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注重客户良好体验的发展之路。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对与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积极应用互联网创新技术,在IT系统开发和信息化、数据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许多互联网企业出现之前,国内主要的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全国性计算机网络,并通过不断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实现了经营管理和金融服务的信息化。然而,互联网企业向金融领域的侵入,进一步加速了银行自身的变革,不少商业银行大胆开启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并取得不俗成绩。互联网金融热潮兴起,P2P借贷作为典型代表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路资本纷纷看好和布局这一行业,使得这一原本“草根”创业的行业发生巨变。2013年,有22家平台获得风险资本青睐。2014年,受到风险投资青睐的P2P平台接近30家,获得的资金超30亿元,甚至不乏上亿美元的大手笔[1]。除了风险资本,商业银行、国有资本、上市公司资本等“资本大鳄”也纷纷涉足P2P网络借贷行业。其中,银行系背景平台增至12家,国资系背景平台数量达到17家,上市公司也不甘落后,共有17家背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