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8日在沪开幕,会上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发布的年度报告《金融科技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政策取向》(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正从“填补空白”逐步向美国式“更好服务”过渡。
报告指出,当前金融与科技的深度结合,孕育出了新的金融物种——金融科技,也就是一种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推动金融效率提升的产业形态。中国和肯尼亚是金融科技“填补空白”的两个最典型案例,即金融科技满足了国内金融服务的一些盲点或空白点。
而美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更多地是出于提供“更好服务”的初衷,目前中国正在朝这一方向过渡。报告显示,从新旧金融合作的角度,目前中国金融科技和大型传统机构合作,已经介入到整个传统金融模式当中。从获客方式、业务模式,到风险管理、合规控制,整个流程都在改变。
以支付行业为代表的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引人瞩目,但报告指出,须理性看待中国金融科技在全球所处的地位。
中国在金融科技一些细分领域的领先发展主要体现在交易规模上的超越,而这更多得益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规模。然而,从行业发展的市场条件和技术水平来看,中国并无竞争优势,在全世界的排名也还比较靠后。
SFI监事长、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万建华指出,2016年末,德勤公司的研究显示,考虑营商环境、金融发展、基础设施、人才储备等因素,全球21个金融科技相对领先的城市中,前四位分别为伦敦、新加坡、纽约和硅谷,中国内地只有上海排名第11位。
另一方面,就市场环境而言也尚不理想。例如,没有好的征信体系,没有好的信用环境,网贷便难以发展,没有自上而下的数据统筹,基础设施方面的创新也会遭遇阻碍。
因此,报告建议,要推动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须强化以功能监管为重点的金融监管协调,并加快监管沙盒机制的试点与推广,加强监管机构与市场间的互动。未来金融科技必将在更大范围内纳入到审慎监管、行为监管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之内。
关于监管当局需提高自身监管能力方面,报告建议,包括推进监管数据的共享和使用;在一国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协调数据标准和数据定义;不在KYC(充分了解你的客户)流程中强制要求面签,允许运用如生物识别、视频电话、第三方核实等在线身份识别机制(如生物识别、视频电话、第三方核实等);探索监管法规本身的代码化,金融机构实现自动化的合规控制创造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