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研创与国别区域和全球治理研究分论坛·精彩发言

来源:社科文献 作者:社科文献

  皮书研创与国别区域和全球治理研究论坛以“国别区域研究与学科/智库建设”“全球治理研究与学科/智库建设”为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党委副书记郭红,澳门科技大学社会文化所所长林廣志等50多位专家进行了主题发言。以下为精彩发言摘编:

  郭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党委副书记,《美国蓝皮书》

  蓝皮书的内容架构往往决定了美国研究所未来一年的重点科研方向。蓝皮书的主题即是研究所这一年研究的主线。我们围绕着蓝皮书的选题开展一系列的学术活动,碰撞思想,交流观点;与此同时,各分报告的选题和内容,也是各研究室本年度的研究重点,成为督促研究室推进相关研究的重要动力。参与蓝皮书撰写的所有研究人员,皮书报告的撰写也是他们本年度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蓝皮书的研创推动所内科研的工作方法,不但获得了可喜的收获,也推动了美国研究所科研工作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创新性。

  张季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副所长,《日本经济蓝皮书》

  《日本经济蓝皮书》在全国日本经济研究领域拥有最高的权威性,要求既要体现学术性和系统性,还要有一定的可读性。《日本经济蓝皮书》走过的这十年,每年的选题基本都是结合当年度的学科建设和热点话题来确定主题的。

  郑春荣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德国蓝皮书》

  同济大学对于德国的研究,虽然属于国别研究,但我们是从从国际的视角出发。比如说,我们研究的大框架就是现在全球化的新阶段,或者称为新全球化时期。又比如说“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这又一个大的框架。我们做德研究,除了研究德国本身,当然也离不开研究它所在的地区,所以我们还有欧洲研究。这个研究的目的包括对外、对内两个方面:对外要服务于我们的外交战略,维护中德、中欧关系;对内要服务于治国理政,我们把这称为“德国经验、欧洲体制、中国需要”。

  王展鹏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英国研究中心主任,《英国蓝皮书》

  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我们关注一些和我国切身利益较为密切的国家。近些年外语学科也开始向这方面转型,通过利用语言优势,开展国别区域研究,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个新的变化。与此同时,最近很多高校也都提出了智库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建立了国别区域研究中心。据统计,全国已经有450~460家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国别区域研究中心。

  国别区域研究的学科归属一直模糊不清。虽然,我们希望国别区域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从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上,还必须是多学科的,这无法回避。所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国别区域研究中心,汇聚各学科资源(包括学科的方法、工具)、智力资源,据此搭建平台,开展国别区域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中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编辑室主任,《俄罗斯黄皮书》

  我本人主持俄罗斯皮书工作时间不长,和大家分享几个经验:一个是领导重视,我们的所领导每年都能够及早确定皮书各部分的撰写安排。第二,我们在具体做法上做了一些改变:过去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自己报题,而现在是由负责人来设计题目。这样能比较主动地根据我们这个研究方向历年的主要情况和主要问题来寻找合适的作者,安排写作;另一个变化是,我们在编写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皮书的规范,我们完全按照《皮书手册》的规范去做。这样子做下来,我们的皮书质量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孙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中亚黄皮书》

  我们的研究所只有一个研究室,就是中亚研究所。我们的人员很少,承担着两本皮书的撰写工作,一个是《上海合作组织黄皮书》,一个是《中亚黄皮书》。研究员们的压力很大,任务比较繁重。

  所以,首先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整合国内研究中亚问题的一些专家学者,共同来创造《中亚黄皮书》。所以在撰写《中亚黄皮书》和《上海合作组织黄皮书》的过程中,很多其他研究院所的专家团队也加入进来,与我们的团队一同创作。其次,我们有一支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会对资料记性专门的阅读和分析,他们长期关注某些问题,为我们的中亚研究提供很好的思路,从而提升皮书的影响力。同时,我们很注重热点问题。在设计皮书框架的时候,我们在考虑的是基础问题之上,把热点问题和基础问题相结合,体现出皮书时效性特点。

  李东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国际形势黄皮书》

  我们皮书的书名叫“全球政治与安全”黄皮书,和普通国别类皮书不太一样,问题意识很明确。我们的内容定位是全球性问题,但必须是中国视角,而且是中国智库的视角,中国智库的观点应该为中国的角色服务。比如关于难民问题,我们用难民署的数据,但我们的观点不是难民署的观点,也不是联合国秘书长的观点,我们要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去阐述中国应该怎样参与。我们虽然暂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数据库,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看法,这就是我们作为皮书研创者,对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我们自身的角色,以及我们这本黄皮书的角色的定位。

  王晓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科研处处长,《“一带一路”蓝皮书》

  “一带一路”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成为新型全球化的核心推动力量。这是一个新型全球化,不是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它新在哪儿呢?一,它是社会主义新兴大国引领的全球化;二,它是各国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均衡发展的全球化,是一个多数国家能够实现现代化的全球化,有天花板的全球化是不要的;三,它是尊重各国主权,追求和平发展的全球化;四,它是能够推动世界经济体系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而不是危机四伏的现代化;五,它不是一个以市场经济学为指导的全球化;六,它是一个以新型普世价值为指导的全球化,这种普世价值不同于西方老式普世价值,是在各国共同磋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强调生存权、发展权,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普世价值,建立在这种新型普世价值基础上的全球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刘维广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编辑室主任,《拉美黄皮书》

  我总结了各位老师之前的介绍的,关于皮书研创的经验,大概体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1. 皮书负责人,包括所长、中心的主任或者是主编,他们的高度重视,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本着对内容质量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皮书作为单位、机构的品牌去打造,这对于皮书研创是一个成功的基础。

  2. 不管是国别还是地区研究,都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它关注重大问题,也体现当前形势。有些重大问题不一定是过去一年发生的,有的是多少年以来一直存在的,甚至于前几年存在的,这几年不是那么明显,但仍有重大影响的专题。因此,从皮书的书名上来讲,就应该将皮书的重要问题及专题内容体现出来。

  3. 学术性。皮书既要有形势分析,也要有前瞻性分析。皮书虽被称为“报告”,但是它不只是资料,有很强的学术性,这体现了它服务决策的功能。

  4. 皮书的研创过程也体现了各皮书研创单位的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联动作用。

  5. 作者队伍建设。有的学科可能相对单一一些,有的则是多学科,语种也比较多。由于这种学科的不同,或者是国别和区域本身发展的情况和特点不同,决定了有些经验不完全适合于自己的皮书,但是皮书研创过程中的一些管理办法和实践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