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全国皮书年会·辽宁沈阳丹东

来源:本网

u=3349100271,3110004110&fm=15&gp=0

  2009年8月14~16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辽宁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第十次全国皮书年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和丹东市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皮书发展十年:品牌与创新之路”。这是继第一次之后,皮书年会又一次在辽宁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辽宁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马祥图、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领导首次参加皮书年会。

  8 月首届“优秀皮书奖”颁发。“ 农村经济绿皮书”“ 经济信息绿皮书”获得“最佳经济类皮书奖”,“法治蓝皮书”“教育蓝皮书”获得“最佳政法社会类皮书奖”,“ 世界经济黄皮书”“ 南蓝皮书” 获得“ 最佳国际类皮书奖”,“ 区域蓝皮书”“辽宁蓝皮书”获得“最佳区域类皮书奖”,“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获得“最佳影响力奖”,“ 经济蓝皮书”“ 社会蓝皮书”获得“最佳品牌奖”, 《2009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1》《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8 ~ 2009)》获得“2009 年度皮书创新奖”。

 

 

  优化创新引领品牌建设之路  中国皮书:十年磨剑终成锋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 孙海悦

  皮书,这个10年前还未被市场发现和认可的出版形态,而今已经成为我国不同研究领域,尤其是应用科学研究领域内,发布及传播最新研究成果、指导政府部门领导决策的主要路径。

  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组织的2009年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暨第十次全国皮书工作研讨会在辽宁召开。以“中国皮书发展十年:品牌与创新之路”为主旨,与会人员就皮书的品牌建设和未来的创新发展集思广益。

  历程  稳步实践打响品牌

  回顾中国皮书10年来的品牌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表示,皮书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品牌创立阶段(1997年~200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皮书的价值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社科文献社开始主抓皮书的市场化和系列化。1997年,该社从出版蓝皮书起步;1998年,皮书品牌创立,并开始市场化运作。由此,中国出版界开创了“皮书”这一崭新的出版形态。到2000年,皮书系列超过75种,并迅速带动中国皮书热。2000年,该社和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等在葫芦岛市主办首届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暨皮书工作研讨会。从此,皮书工作研讨会每年举办一次,深受各地、各系统、各学科专家和学者的欢迎。

  全面建设阶段(2000年~2005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正式把皮书上升为概念,提出“皮书是一种事业”。当时,社科文献社出版皮书还只是想到要影响社会科学系统,还没有想到要影响社会。在这一阶段,皮书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明确。经过实践中的探索,皮书出版工作者自觉认识到,皮书这一载体是社科工作者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平台和手段。当时,每年的皮书出版都会带来社会的热议话题,而这是当时的一般图书所不具备的。

  定型化、国际化阶段(2006年~2008年)。以2006年社科文献社和荷兰博睿(BRILL)出版公司合作,7种皮书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成果的形式推出英文版为标志。此外,皮书还推出了俄文版和韩文版各1种。

  全面品牌建设与创新阶段(以2009年辽宁会议为开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皮书系列打造成社会科学成果、特别是应用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平台,决策咨询整合的平台,整合多种“智库”的平台,人才成长的平台以及引导主流舆论的平台。

  谢寿光还提出了皮书的要素,即7个必须:每个皮书编撰者和出版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皮书的基本特性,必须牢牢锁定皮书的服务对象,必须与政府部门、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组织密切合作,必须紧扣时代主题和本地区、本行业、本领域的热点问题,必须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必须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团队,必须选择最佳的出版时机。

  成就  规模扩大影响深远

  据社科文献社市场部市场经理方志介绍,该社至今出版皮书已形成规模,合计有150种丛书,皮书种类逐年攀升。其中,出版10年以上的7种,出版5年以上的33种,出版3年以上的68种。在该社出版的皮书中,黄皮书7种,绿皮书10种,蓝皮书125种。2008年,该社出版皮书91种,加上隔年出版的品种,在售皮书品种已达100种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对皮书系列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皮书不仅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核心品牌,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要品牌,更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的知名品牌。

  李扬表示,自1998年首推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和农村经济绿皮书以来,10年中,社科文献社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资金,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强皮书出版各个环节的管理,努力维护和提升皮书系列的品牌价值,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皮书系列年出版百余种,集中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属30余个研究所和中心及社会各界的智慧;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多个领域,覆盖北京、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等主要地区;并扩大到泛北部湾、亚太、日本、越南等地。

  第二,质量不断提高。社科文献社制定了系统、科学、权威的皮书准入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规范了编撰的格式体例,实现了皮书出版的优质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皮书系列已经成为国内出版界大型丛书的著名品牌。

  第三,有效发挥了对政府决策参考的咨询功能。皮书大多能在第一时间由政府有关部门选购并送达中央领导和地方领导手中。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等已被多个省市选为当地干部的学习读本。

  第四,海外影响不断扩大。作为信息时代的权威资讯图书,皮书在海外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近年来,社科文献社与具有300多年出版历史的荷兰博睿出版公司合作,推出7种皮书的英文版。俄文版和韩文版各1种也已出版。

  展望  “智库”升级精益求精

  近年来,皮书市场压力逐渐增大。出版社销售压力增大体现在:图书市场外部环境恶化,部分皮书的市场反应不够理想,部分皮书在印数决策上缺乏科学性等;同时,出版社的库存压力也在加大。

  方志对此给出的对策是,在加大皮书的品牌推广方面,注重提高皮书整体品牌的推广,重视地方类和行业类皮书的推广活动,加强重点皮书的运作,创新媒体宣传的机制。在提高皮书印数决策的科学性方面,对皮书的印数决策加强管理;皮书的推广向期刊化发展,确定基本印数,按需印刷等。

  作为皮书的出版者,谢寿光认为,社科文献社有责任精益求精,优化选题,进一步提高皮书系列的出版质量,悉心维护皮书系列的品牌价值。而作为皮书的编撰者,各课题组应从专业出发,注重皮书的时效性、前沿性和原创性,认真把好皮书的内容关。双方要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提升皮书系列的品牌,使每种皮书都成为相应领域内的精品。“平庸之作会把我们十几年的努力毁于一旦。每本皮书都应给自己订立品牌规划,已经形成品牌的皮书要年年有所创新。”谢寿光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谢寿光表示,此次辽宁会议对皮书的定位、本质特征、基本功能等达成了共识,是皮书全面进入品牌建设时期的动员和开端。谈及这一时期要做的事情,谢寿光提出,要形成整个皮书编写规划,包括出版规划和品牌规划;全面提升皮书编写质量,坚持准入标准、审稿标准刚性化;增强预测的分量,对上年的预测、对策、建议作回溯性分析;改进完善对皮书的评估和建设指标,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结果;加强各皮书课题组之间的沟通合作机制建设,真正实现人才、媒体资源等信息共享;重点加强对行业类皮书的配合、指导和评估;加大对皮书的宣传推广,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增强皮书自身对资源的吸纳和整合能力;加大国际化步伐,真正进入西方主流图书市场;进一步强化出版社的责任,完善改进服务等。

  谈及要对皮书进行评估的原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助理范广伟表示,一方面是因为皮书的品牌效应显著,另一方面,100多种皮书的质量良莠不齐。他认为,应该对优秀皮书进行褒扬,对较差的皮书实行警告制或淘汰制,以保持皮书品牌的纯洁性,使其永葆青春。

  与会者还建议出版社形成对印数、库存等情况的定期沟通机制;充分利用专业会议、巡讲等形式,促进销售,扩大影响;注重作者之间的沟通;课题组可以通过轮换主笔,提高创新性。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王健康认为,皮书要做国家发展的记录者、观察者、预测者和建言者。要提高蓝皮书的影响力,涉及的问题不能不痛不痒,要触及要害。他还建议各省市横向共享信息,建立全国蓝皮书专家库,每年对出版的蓝皮书进行评奖以激励作者。

  对皮书系列的未来发展,李扬寄予厚望:“皮书系列要不断完善内容、提升质量,进一步优化选题结构,不断推进数字化和国际化进程,更好地发挥资讯参考和建言献策的功能,努力将之办成中国人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的阵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