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皮书数据库 登录 注册
专家观点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大城市治理之路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刘承水、冀文彦、史雅娟、张潆文、刘国海 发布时间:2024-04-10

大城市的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之路任重道远,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从中国五千多年历史中汲取优秀经验和智慧,发挥科技创新利剑之光,全民同心同力、坚定信心,秉持不做到极致不罢休的坚韧不拔与勇气持续走下去。

(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治理好当下和未来的中国城市,需要对中国城市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更需要积极总结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城市管理的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提出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和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而应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3年7月,全球厄尔尼诺现象造成台风、大暴雨等极端天气,引发北京、涿州等城市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对中国城市居民造成危害。然而有些设计得当的古城区在洪水到来时受灾反而比新城区小,可见,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工程中也留下了需要后人传承和发扬的珍贵文化遗产。《管子》中《度地》第五十七中记载:“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至于漂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故高其上。领瓴之,尺有十分之三,里满四十九者,水可走也。乃迂其道而远之,以势行之。”古代城池建设非常重视顺应水的本性,城池建设在依山傍水之地,确保城市与水和谐相处,故“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战国时齐国临淄城排水系统和宋代江西赣州福寿沟就是很好的例子,二者均充分利用城市地理高差,巧妙设计排水设施,有效实现城市防洪防涝。

(二)实施党建与规划双引领的社区精细治理

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不断提升城市基层党建与规划双引领的基层治理效能,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规划引领基层生活,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带动社区社会组织和环境宜居改造的双向建设,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社区软环境治理;在责任规划师制度下,通过规划引领开展具体的社区硬环境更新,共同构建以软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硬环境更新为重点的“党建规划双引领”的社区更新治理模式。

社区更新治理要做到规划先行、统筹实施、公众参与和共建共治,其中,规划先行是社区更新工作科学性和计划性的保障,也是社区更新的谋划前提,需要通过街区统筹、规划指引、社区体检和实施计划分步骤开展。统筹实施则是社区更新项目高质量落地实施的保障,是社区更新的实施路径,其主要针对老旧社区的居住空间、生态空间、配套空间、公共空间和小微空间等开展具体实施。公众参与是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的保障,是社区更新的决策依据和有效助力,需要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设计竞争、意见征集、方案公示等一系列工作让更新方案深入社区居民内心,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监督实施,共同做好社区营造。共建共治是社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和创新的保障,是社区更新的基础支撑和持续动力,应通过党群建设、多元协同、志愿服务、协商议事、宣传培训形成长效机制。

(三)科技创新持续赋能大城市智慧化治理

“智能科技、数据驱动、平台管理”将越来越成为“科技赋能”的城市“智慧”治理手段,数字化转型助推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未来城市的管理服务将是基于数据的政府治理与监督,通过智慧城市的全域感知网和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进行采集和算法分析,开展实时识别、预警、监管和空间调度,逐渐建设完善以数字孪生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化政府治理重点和目标服务平台,建设与实体城市空间孪生的虚拟城市空间。北京领导驾驶舱就是通过接入和管理北京市城市运行持续汇聚的多源数据,辅以智能分析及可视化技术手段,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运行监测、管理和决策支持,辅助管理者基于大数据认识城市、监管城市和治理城市。基层社区治理服务也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赋能,通过数字手段为社区赋能,打造多源端口社区,提供基于不同年龄群体的差异化、精准化的智能生活服务,开展基于偏好导向的社区服务与社群治理。单体建筑在科技赋能的基础上呈现出功能的智能化、共享化和宜居化。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将全面智能化发展,城市机动交通系统将会由自动驾驶逐渐承担城市的物流与人流运输,公共服务在城市运营商的数据平台运算下,城市管理实现全流程智能化运行。

(四)城市—区域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享互通

我国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正在深入赋能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日新月异的数智技术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应用,科技技术率先打破城市群之间的各种壁垒,尤其是促进了城乡融合与省际交界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等区域治理一体化协同发展,显著地推动了跨城市—区域间的协作与共赢。然而,城市区域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是数智赋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瓶颈。[12]因此,城市—区域的数智化顶层设计应全面纳入区域战略规划,推动由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行业企业与科技企业共同开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扩大跨区域政务通办事项。同时,必须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城市工作能力,培养高素质城市干部队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学习城市建设和管理这门科学、掌握城市发展的规律,了解数智科技的数据分析,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尊重城市优秀文化传承、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群众诉求,建设宜居宜业的健康智慧城市。

——摘自《中国城市管理报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