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皮书数据库 登录 注册
专家观点

马晓燕:北京市韧性社区建设思路与措施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马晓燕 发布时间:2023-08-14
新冠疫情进一步凸显了基层社区风险防范的重要价值。在此背景下,北京基层治理社区安全面临的挑战更是集中显露,“回归基层”成为新时期城市风险治理的关键命题。北京超大型城市风险预防与应对的难度极大。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推开,北京市社区建设呈现由多学科参与向多领域拓展的状况。推进基层韧性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将其纳入我国基层治理体系改革的总体进程中,对于健全首都基层风险应对体系,增强首都基层社区风险应对能力,加快推进首都城市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首都社会安全稳定、保障首都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顶层设计
 
随着社区治理的深入推进,韧性社区建设将成为基层社会生活变革的必然,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进入重构阶段。超大型城市韧性社区建设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强化多方共同协作,形成同一个社会空间的应对风险的模式。政府需要发挥其独特的地位,完善顶层设计,为社区安全能力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基础架构。包含政府在内的社区各主体如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和居民个体构成了预防风险和减少风险的基本框架,需通过制度框架使各主体清楚自身在风险应对中的权利和职责,并通过相应的激励和奖惩机制,使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建立韧性社区风险应对的架构体系,需要不同主体之间沟通协调、形成共识,建立共同行动的框架,如此这个框架才能够顺畅衔接并有序运行,才能实现整体预设的秩序目标。
 
(二)增强风险意识
 
韧性社区的核心特质是具备自我适应、自我修复、自我学习的能力。这种特质和能力的形成最终取决于社区各主体对风险的认识、素养和采取行动的能力。风险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城市社会的各主体必须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削减风险产生的影响力。因此,人们首先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形成与风险共同存在的观念。其次,虽然说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风险的发生及其影响效果的强弱是随着人们的选择及采取行动的方式而变化的。个体风险观念的形成与改变,直接关系到整个社区集体行动的意愿与能力,应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最后,在增强个体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逐步形成社区认同,社区成员要明确自己与一些人和组织是一个共同体,面临共同的利益和风险,只有共同讨论、共同决定并采取共同行动,才能达成目标。
 
(三)依托专业力量
 
社区应对风险需要居民个体、家庭、驻区单位、社区组织、基层政府共同参与、共同行动。社区风险应对能力的建设是一个动态提高的过程,面对不同风险事件的挑战和考验,需要具备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政府需围绕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基本流程,面向社区分批次、分阶段地开展科普活动,推动基层社区各主体全面、深入、细致地学习、研究、掌握风险应对的科学理论方法,着力提升他们的风险认知水平和风险防范技能,减少个体实施风险应对的盲目性、随意性。同时,政府应广泛开展风险理念宣教活动,加强风险防范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氛围营造,使社区居民具备最基本的科学安防意识与安防能力。
 
(四)信息技术支撑
 
超大城市韧性社区建设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以智能化推动社区风险治理精细化,是超大城市韧性社区建设的必然趋势。将韧性社区与智慧社区融合发展,通过完善“社区云”平台,落实“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发挥制度、组织、主体和技术韧性的组合优势,强化社区主体间的合作网络,实现社区常态化风险防范和危机时风险应对的顺畅转换,提升居民防御风险的能力以及防范风险的智慧化水平。目前,北京市“社区云”平台在数据赋能、平台吸附等方面的功能尚未实现,在韧性社区建设中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需要进一步迭代升级。在风险事件应对中,注重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风险来设计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搭建一个宽广的对接平台,充分吸纳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联通政府与社会力量中发达的物流系统、电商平台,实现信息透明、调度有序、监控到位。加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特殊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督与管理,发挥高科技手段对风险应对的支撑能力,以信息化助力韧性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