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2012版《金融蓝皮书》指出中国保险业存在七大问题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2-06-16
2012年5月出版的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2)》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年度性研究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担任主编。该蓝皮书已连续出版多年,日益受到市场的关注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2)》概括和分析了2011年中国金融发展和运行中的各方面情况,研讨和评论了2011年发生的主要金融事件,使读者系统了解把握中国金融发展和改革的脉络、规律及走势。
 
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2)》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十年,也是中国保险市场面临困难和挑战较多的一年。“入世”十年,中国保险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保险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得到提升。但保险业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行业发展方式粗放、产品缺乏创新、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队伍匮乏以及盲目追求业绩带来的诚信问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是“十二五”计划中较为关键的一年,国内经济形势有望转好,经济总量将持续增长,和谐社会建设将稳步推进,对于保险业而言,将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入世”十年以来,中国保险业不断开放、不断学习,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全国实现保费收入1.43万亿元,十年间保险业务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0%,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水平,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除保费收入持续增长外,保险业总资产也呈快速上升的趋势,至2011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6.014万亿元,保险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入世”十年,保险业的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26家,已经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保险机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虽然保险业在2011年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可忽略的七大问题。
(一)行业发展方式粗放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沿袭下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却没有发生改变,保险行业总体上仍停留在争抢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低层次竞争水平上。大部分保险公司主要靠“人海战术”、快速增设机构、铺摊子实现外延式扩张,而忽视了公司的内部管理和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有的公司甚至不惜违法违规,不顾成本效益,一味追求速度规模和市场份额。这样粗放的发展方式不仅无法满足中国日益年轻化、知识化消费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甚至会伤害消费者的利益,引发消费者的不信任。
(二)保险业创新动力不足
创新是保险企业寻求生存与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国保险产品数量迅速增加,促进了保险业快速发展,但保险产品创新也存在一些问题,产品结构雷同、创新动力不足。中国保险企业仍然处于技术创新的低层次阶段,仅仅少数大的保险企业致力开展自主创新研发活动,大多数保险企业的许多产品还是主要从外部引进,再进行局部的开发和改进而成,依靠低水平的技术创新活动维持保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现如今,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要求日益多样化,对养老保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汽车住宅等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明显提高,这些都为保险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
当前,保险产品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在财险市场上,机动车辆险市场份额过大,其他险种比例太小,产险市场高度依赖车险的业务结构面临调整压力。未来汽车销量增速将下滑,车险业务增速放缓,因此需要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在寿险市场上,分红险“一险独大”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分红险占比过高,分红险单一险种的业务波动会造成整个寿险市场的大幅波动。过度集中于分红险,在加息条件下需要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覆盖成本,客观上会增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压力。特别是在目前日趋复杂的投资环境下,过高的投资回报要求可能会放大风险。
(四)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
与银行、证券等其他金融行业相比,保险业进入门槛低、人员学历相对较低。行业内精通保险、擅长管理的中高端人才,特别是核保、核赔、风险管理等专业型人才,以及管理、营销、培训等经验型人才严重不足。有数据表明,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2009~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
(五)保险经营不诚信
保险公司盲目追求业绩的经营行为很容易产生诚信问题。例如,展业过程中设计晦涩难懂的保单条款引诱消费者落入陷阱,待出险时逃避保险责任;夸大保险的保障功效;借助权力部门强制销售保险;通过热门产品搭配销售有关险种;通过协议或借行业协会名义联合限价;在理赔时常常因为前期盲目展业埋下业务隐患、缺乏专业理赔人才等原因造成“理赔难”,更有甚者为了追求利润而无理拒赔,惜赔或少赔等。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保险行业的形象,阻碍了人们的投保热情。
(六)保护政策阻碍保险业开放
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保护政策,就是外资进入中国保险行业,只能采取合资模式,且外资股权不得超过50%。这种合资模式,有效地减缓了外资在中国保险行业的扩张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资保险公司,但也产生了大量的中外股东之间的冲突。更重要的是,50∶50的股权结构,在限制外方控制权以及实现引进外资先进技术方面,效果有限。自中国保险业开放以来,除了最初的个人代理制度和小部分产品的创新外,外资在推动中国保险市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方面,并没有太多作为。另一个重要的保护政策是不开放法定险种(目前主要是交强险)。从交强险开办5年的实践看,竞争激烈,大量财产险公司经营困难,甚至亏损。因此,从社会福利的角度,亟须建立合理有效的、与交通有关的社会管理体系,利用外资保险公司的资金技术,进一步提高中资保险机构的管理水平。
(七)保险外部环境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保险业发展,全社会对保险的认识不断加深,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发挥保险业的作用。但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外部环境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是法律环境方面,部分业务领域的法律不健全,如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还没有建立,农业保险运行存在较大风险隐患。二是政策环境方面,业务发展存在政策瓶颈,如国家政策支持的巨灾保险体系还没有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救助机制缺失。三是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和风险意识有待加强,保险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的力度应该加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