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2012版《美国蓝皮书》认为中美关系正在发生三大不利变化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2-05-29
2012年5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美国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2年《美国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研讨了2011年以来,在金融危机持续发酵的大背景下,美国及其外部世界的局势经历的深刻变化,对一些涉及美国内外政策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历史的回顾和数据性分析,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蓝皮书《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2)》。
美国蓝皮书《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2)》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催化作用下,中美两国的实力对比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美国战略东移的全面展开,中美关系正面临一个关键时刻。概而言之,中美关系正在发生三大不利变化。
一是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愈加深刻而难以逆转,由此引发两国战略心态发生微妙变化。2011年,中国GDP达到47.16万亿人民币,约合7.3万亿美元,而同年美国的GDP是15.09万亿美元,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48.5%,而2001年这一比例仅为12.8%。这意味着,中国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将GDP总量从美国的约1/5提升至约1/2。这一追赶速度不可谓不惊人。而从未来预期看,美国面临国内经济金融体制调整,经济低迷态势短期难有改观,中国后发优势则依然强劲,仅从GDP来衡量,国际多个权威机构预测,中国超美很可能在2020年左右。IMF一份报告更大胆预测,这一时间会提前至2016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这一对比往往同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和西方大国整体性低迷而形成的国际格局变迁的大背景联系在一起,更凸显了中美两强对比拉近的态势。同时,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同美国10年来首次大幅削减军费的收缩动作,也形成某种反差。尽管两国军事、经济差距依然明显,质与量仍然不对等,但这种变化客观上已然引发两国民众心态的巨大变化。美国战略敏感性和焦虑感明显上升,中国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则一路上扬,这种心态变化放大了两国实力对比的真实画面,容易被套进“老大对老二”的模板。总之,区域性军事对手、全球性经济对手、全面性政治对手的观念,正在逐步塑造美国精英、战略界人士的中国观。
二是两国战略基础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美国有意终结反恐,将战略转向应对新兴大国等更加广泛的议题,导致过去十年支撑中美关系发展的反恐合作这一基础出现了重大松动。而美国公开宣誓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则使得美国同作为亚太大国的中国之间的战略矛盾愈加明显。另一方面,随着中美同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推出“十二五”规划,强调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注重环保和民生;美国强调出口倍增,制造业回归,这使得中美两国长期形成的典型互补性经济经贸模式遭到部分侵蚀。两国经贸领域的互补性减弱,竞争性增强,合作面受阻,冲突面加大。因此,经贸关系正从两国关系的稳定剂和压舱石变成冲突点和摩擦源。一度有望成为两国关系新的合作空间的新能源合作、气候变化合作一波三折,不仅尚未成为两国新的战略合作基础,反而这些领域本身也开始成为问题的一部分。旧有战略基础弱化或松动,新的战略基础仍未建立,这给中美关系带来的挑战是空前的。
三是两国关系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也在同步发生新的变化。从国际层面上来看,美国明显加大了针对中国的国际布局和军事外交能力。美国同日、韩、澳、菲等传统盟国的军事关系明显强化,针对中国的色彩和动作也愈加明显。而所谓空海一体战、濒海战斗舰等计划和倡议的出笼,针对中国的一面昭然若揭。美国还加强同越南、印度、菲律宾等与中国存在领土、领海、主权争端国家的合纵连横。以上种种,使“第三方因素”对中美关系的捆绑效应不减反增,负面冲击值得警惕。从国内层面看,两国各自的对外决策环境也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大选年的美国国内政治历来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此次更是出现了两党总统候选人一致对华施压的态势,而且争相比谁的调门高。经济低迷、失业加剧背景下的美国民众也一定程度上成为被右翼势力借重的力量,对华的抱怨和不满声加大。曾经是中美关系支持力量的美国商界,也因所谓中国自主创新、政府补贴、网络攻击、国民待遇等政策产生猜忌而抱怨声加大。中国国内对美外交决策的环境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网络民意对政府对美政策时有不满,不同政府部门和利益集团在对美外交上争相发声、难以统筹,左右两股思潮从不同侧面压缩政府的对美决策空间等。由此出现的官民脱节、官媒脱节、军民脱节等现象,成为新时期中国对美外交的新制约因素。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2011年初,胡锦涛主席展开了对美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访问,中美达成共同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部分媒体将此访同1979年邓小平访美和1997年江泽民访美相提并论,将其称作是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国事访问。中国精心准备,美方高度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国都不希望双方走向紧张对立,而希望借此访化解战略疑虑,管控潜在风险,重新规划未来,确保两国关系在正确的轨道上继续前进。
在上述精神指导之下,2011年至2012年的中美关系开始止跌回升,重回正轨,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
首先,两国在巩固既有合作与交流机制的前提之下,搭建了若干新的机制,为稳定两国关系提供了新的制度性保障。包括围绕两国如何在亚太地区和平共处而搭建的中美亚太事务磋商机制;围绕两国核心的敏感安全议题,在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之下搭建了中美战略安全对话机制;围绕两国民间及地方交流,进一步推动了两国人文交流机制及省州长论坛机制等。
其次,两国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上更加成熟、冷静,既坚守原则、也不失灵活,避免了两国关系的大起大落。比如,在美国对台军售问题上,双方虽仍激烈交锋,但恪守斗而不破的底线。
应习近平副主席邀请,美国副总统拜登于2011年8月17日至22日对中国进行了为期6天的访问。双方关于核安全、双边贸易进行了多次友好交谈;双方还共同参观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和都江堰水利枢纽;拜登在四川大学的演讲有意针对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安全性问题做了系统回应,并表示热切期待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显示美希望稳定两国关系的战略心思。
2012年2月13日,应美国副总统拜登邀请,习近平副主席赴美国开始了为期5天的访问。如果说2011年的胡锦涛主席访美和“胡奥会”为未来中美关系发展设定关系框架,那么习近平副主席访美就是在这些总体精神之下,具体探寻如何充实合作伙伴关系框架,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的路线图。此访最具重大意义的成果,在于提出并探讨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主张。习近平在美国副总统拜登和国务卿克林顿共同举行的欢迎午宴致辞时提到,“中美双方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维护和发展好合作伙伴关系,树立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典范。” “双方只能如邓小平先生所言‘摸着石头过河’;或者如克林顿国务卿所言‘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中国有首流行歌的歌词这样唱道‘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在美中贸易委员会的午宴上,习近平引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来形容中美友好合作的大势所趋。这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中美新型合作伙伴框架找到根基和抓手。
进一步推动中美两国在重大议题上寻求共识,增进互信,是中美两国实践从合作伙伴关系到新型大国关系转型的现实路径。中国还有很大的崛起空间,美国既无法阻挡,也无法颠覆。因此,最有效的共处方式就是双方在现有合作基础上,继续寻找共同点,探索共同利益的深层内涵。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双方在亚太地区的博弈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同时在推进联合国改革,解决地区热点问题,防范与应对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建立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与平衡的增长,达成创建新的生态环境的全球共识等领域,双方的交集随着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越来越需要更多的沟通与合作来解决一些不必要的阻碍与误解。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将会为其他新兴力量提供一个范式参考,为建设和平、繁荣、稳定的国际新秩序作出贡献。
(以上内容参见美国蓝皮书《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