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东黄皮书:中东发展报告No.17(2014~2015)》
正式出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研究员主编的《中东黄皮书:中东发展报告No.17(2014~2015)》日前正式出版。
本年度的《中东发展报告》以“低油价及其对中东的影响”为研究专题,论述了国际油价下跌这一中东国家自去年以来共同面临的重大发展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前景,及其对中东经济和地缘政治可能产生的影响,着重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沙特阿拉伯的市场行为、中东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及伊朗核问题谈判的前景,进行了专题分析。
本报告回顾和分析了一年来多以来中东地区政治局势的新发展,重点揭示了中东地区局势乱中有治的特征。一方面围绕“伊斯兰国”的出现和扩张,以及也门危机的爆发,论述了中东地区局势动乱的新热点;另一方面围绕一批国家顺利举行大选和实现政权交接,分析介绍了以埃及、沙特阿拉伯、突尼斯、土耳其、阿富汗等国家新一届领导人的国家治理方略,特别介绍了一些曾经遭受“阿拉伯之春”运动冲击的国家逐步实现由乱到治的进程。
报告还回顾和分析了一年来中东地区市场的发展趋势,着重介绍了中东国家的货物贸易市场、建筑工程承包市场和投资市场的新变化;介绍了近年国内外中东研究学科的新进展,整理了中东地区的大事记,为跟踪中东地区的市场变化和中东研究学科的研究前沿,提供了全面扎实的信息。
低油价状况可能持续数年,或促伊核问题取得进展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出现暴跌。由2014年6月的每桶108美元跌至2015年1月的44.38美元。据估计,石油消费需求没有大幅度上升的短期前景,加之国际石油供给的增长势头有可能继续保持。预计在2015年国际石油价格有可能浮动于每桶40美元到70美元之间。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低油价的状况,可能会持续若干年的时间,而不是一种很快就会结束的短期现象。
油价的高低一般不能构成影响中东地区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但低油价周期的持续,有可能对中东地区的热点问题产生影响。
伊朗与美国展开核问题谈判,并且愿意在核问题上做出一些让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除经济制裁,特别是为了缓解美国和欧洲在能源和金融方面实施的单方面制裁给伊朗经济造成的严重困难。
制裁严重限制了伊朗的经济发展,大量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人民生活水平受到明显的影响。因此,2013年鲁哈尼总统执政以来,把推动核问题谈判并以此换取缓解经济制裁作为政府的当务之急,大力予以推动。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的暴跌和伊朗石油收入的急剧减少,进一步加大了伊朗政府以达成核问题协议换取解除制裁的紧迫感。因此,尽管伊朗核问题达成最终协议还存在一些障碍,也不能指望一旦达成协议就实现伊朗与美国的全面和解,但国际油价的下跌无疑进一步增加了伊朗核问题达成最终协议的希望。
(参见《中东黄皮书:中东发展报告No.17(2014~2015)》p08、09、13、14)
低油价状况持续或致使中东金融和投资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自然禀赋和经济结构差异,低油价对中东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影响不尽相同。低油价对中东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经常账户和财政状况的影响正好相反。油价下跌导致石油出口国出口收入和财政盈余减少,并进一步影响政府支出及非石油经济增长。石油进口国则受益于支付的石油进口支出和国内能源补贴减少,从而增加政府及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生产成本,进而促进国内需求增长。然而,如果油价持续低迷,石油进口国的侨汇收入、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国援助(主要来自GCC国家)也将出现下降,从而不利于石油进口国的经济重建。低油价导致中东银行部门风险敞口增大,但仍具有较高弹性;低油价对中东股票市场和其他资本市场造成冲击。低油价导致中东FDI、主权财富基金和项目融资市场出现下滑迹象,但市场前景仍比较乐观。总之,短期来看,低油价并未对中东金融和投资造成直接影响,这表明中东国家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投资金融市场已具备了较高的弹性,抵御油价波动的能力逐渐增强,但作为高度依赖石油收入的地区,2015年低油价仍给中东金融与投资市场蒙上阴影,如果油价长期低于每桶50美元,中东金融和投资市场必将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对发展中石油出口国和石油进口国而言。
(参见《中东黄皮书:中东发展报告No.17(2014~2015)》p44~45、67)
ISIS肆意扩张,威胁中东局势
近两年,“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两国高速扩张,取得巨大进展,这与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政策和地区国际局势混乱有着密切联系。事实上,ISIS的强势崛起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渐进过程,这与它在各个领域采取富有成效的措施密不可分。
(1)经济方面,“在宣布它是一个国家之前,ISIS在经济上实现自给自足已经有8年时间”,.其情势与依靠国际捐助的基地组织完全不同。ISIS实施石油走私、在势力范围内课税、人质交易、文物走私等措施,并收缴它攻克大城市的银行资金。不过,“ISIS确实从外部捐赠上获取资金,但(这个数额)和他们通过犯罪或恐怖主义行动收集来的资金相比就明显苍白无力了”。
(2)在舆论宣传方面,ISIS长期以来利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网络社交平台发布即时信息,语言除了阿拉伯语外还有英语、法语、俄语等语种。网页宣传内容包括斩首视频、征兵广告、宗教宣传和鼓动、近期活动和年度报告等,节目制作形式包括文字、图画、视频、音频、动漫等,种类齐全,剪辑制作水平精良。
(3)在政治领域,ISIS采取双轨制——在政治上刚性和柔性政策并存。“除了对宗教行为、妇女着装、烟酒毒品严加管制外,ISIS的管理实践还包括建立公共福利项目、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商品质量检测、税收办公室、运输公司等”。在笔者看来,如果条件允许,它在统治与政治治理方面的努力会继续扩展、深化。
(4)ISIS的军事战略特点主要包括:灵活和去中心化的组织指挥结构;常规战斗与恐怖主义袭击相混合的作战策略;不惜代价夺取具有象征意义的胜利;合理利用民族教派地理分布等。在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ISIS也将目标放在能源、电力、水利等资源上,进可以威胁中央政府,退可以保障经济社会运行,战略意图明显。
(5)ISIS采取极端主义的宗教政策,驱逐非穆斯林、屠杀和驱赶什叶派教众、摧毁或破坏非伊斯兰教的历史遗迹与文物,凶残程度令人发指。ISIS对异族、异教文明遗产的倒行逆施是它所谓纯洁伊斯兰教、推行圣战的重要表现形式,其行为狭隘、偏激且逆历史与文明潮流,实为“多行不义”。
(参见《中东黄皮书:中东发展报告No.17(2014~2015)》p108、115~121)
埃及动乱缘起经济,中埃合作面临机遇
2011年爆发了革命,政权被推翻,在一定程度上与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业化道路有关。埃及尽管在发展工业方面做出了长期的努力,但是其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还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就业需求。2011年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就是青年失业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青年失业问题是这场群众运动爆发的最直接原因。
埃及要想长久解决积重难返的就业问题,关键还要看它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之上,下一步能否做好工业化的大文章,特别是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方面能否有大的作为,把工业解决就业的巨大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把劳动密集型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与人口红利的优势和连接欧亚非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埃及建设成未来的世界工厂,埃及的就业问题才有望获得比较长久的缓解,也才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比较稳固的经济基础。
埃及发展工业化,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仅具备有利的条件,而且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和新能源等适用技术的对外转移。中埃开展产能合作符合埃及工业化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需要,也符合中国产业升级调整的战略需要,具有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坚实基础,可以为中埃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黄皮书指出,中埃合作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埃及有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两大比较优势明显。一个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另一个是市场优势。
(二)埃及政局趋稳,投资环境有所改善
(三)埃及与中国长期友好,高度重视与中国合作
(四)中国有埃及需要的适用技术,双方产能合作空间广阔
(参见《中东黄皮书:中东发展报告No.17(2014~2015)》p165~168)
中国对西亚投资高速增长,2014年同比增幅高达65.2%
2013年中国对西亚地区投资存量和流量规模均高速增长。中国企业在西亚各国投资行业涵盖到能源、制造、建筑、电信等诸多行业。
2013年末,中国在西亚投资存量总额达83.8亿美元,相比上年末增长26.8%,大大高于中国对全球直接投资存量24.2%的年增长率。中国对西亚各国的直接投资流量高达22.01亿美元,同比增长65.2%,大大高于中国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22.8%的年度增速,并和西亚地区全部FDI流入额继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对西亚地区投资前景依然看好。尽管西亚地区各国投资环境竞争力连年下降,以及投资流入额连年下跌,中国近年来对西亚诸国的直接投资却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态势,特别是2014年,同比增幅高达65.2%,这表明中国对西亚直接投资有其内在的发展潜能,当前这种潜能尚未释放殆尽。支持这种潜能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国对能源类资源需求强劲,西亚是全球能源产品主产地之一,中国的能源需求将持续推动中国在西亚能源主产国投资。其二,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西亚诸国大部分人均收入处在全世界中上水平,不论是工业过程还是家庭消费,对制造业产品需求巨大,这为中国制造品的生产和销售商投资西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其三,西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为中国工程承包市场提供了巨大商机,也将促进相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参见《中东黄皮书:中东发展报告No.17(2014~2015)》p230~235月)
“一带一路”促中国同西亚双边贸易未来可期
中国与西亚国家间的双边贸易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结构有望继续得以优化。“一带一路”创造的外部条件将促使双边贸易领域拓展深化,方式融合创新,并进一步推动与贸易相关的保障机制的发展和完善。
(一)双边贸易整体不平衡将得以改善
受内部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中国与西亚国家的双边贸易不平衡将继续得以改善。一方面,油价较低使得在高油价时期启动的能源产能因为不盈利无法进入市场,全球能源价格开始逐步企稳,能源输出国的出口获得更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原来与中国贸易量较小的西亚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较强,随着经济发展,从中国进口更多日常消费品的需求将有所增加,从而促进中国向西亚国家出口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创造更好合作条件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获得了包括西亚国家在内的沿线国家的肯定,为中国与西亚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西亚国家在亚、欧、非国家经贸往来中可以巩固和加强其枢纽地位,对阿联酋等传统商品、人员枢纽作用的升级十分重要。同时,西亚国家还可以成为以能源为代表的相关产业合作的基地,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实现优势的有效发挥,巩固其自身的全球地位。
(三)重点经贸合作领域继续拓展深化
中国与西亚国家可以在重点的经贸合作领域实现新的发展。在传统的贸易优势领域,中国企业可以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满足西亚国家更为多元和发展的需求。在贸易进口领域,中国进一步推动的奢侈品关税调整可能为中国与西亚国家开拓新的贸易领域。
此外,中国与西亚国家间双边贸易合作的方式也有着不断融合创新的态势;为双边贸易提供保障的多双边机制将更为完善,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见《中东黄皮书:中东发展报告No.17(2014~2015)》p261~263)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