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少数民族文化探秘 |“女书”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15-07-15

1 .webp

 

  电影《雪花秘扇》以“老同”和“女书”为卖点,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而“女书”,又有多少人了解呢?

  女书是我国湖南江永县地区的一种特有文字,在那里的妇女中流传了几千年,而且只传女不授男。女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字?这种文字为何只在江永流传?为什么只传女不传男?

 

  女书,严格讲应称为"女字",即妇女文字,可以称之为女人自己的专利。它是一套奇特的汉字,不仅符号形体奇特,记录的语言奇特,标记语言和手段奇特,流行的地区、社会功能和传承历史也很奇特。

  女书文学在吟诵的基础上创作,吟诵是女书的创作方式。女书吟诵在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消逝。20世纪80年代后,专家学者介入,女书的歌唱开始多于吟诵,因为吟诵难学,很难表达出韵味,而歌唱的音乐性强,容易被接受。

  女书的口头流传,在当地具有很广泛的受众。当地年龄在50岁以上的妇女都会唱不同数量的女歌。现在学者搜集的女书作品,很多是这种女歌的歌词。女书作品在当地妇女之间是以“唱女歌”的方式交流传播的,但是这种交流传播的方式是否是单一的呢?调查发现,“唱女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歌堂歌,是在当地婚嫁的时候妇女唱的表现当地一系列婚嫁习俗的歌曲,其中以“哭嫁”风俗的哭歌最为著名;另一种在当地被称为“读纸读扇”的特殊读法,声调舒长,音调低沉,有停顿,有回环往复的“读唱”。笔者将“读纸读扇”的方式称之为女书吟诵。它遵循“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吟诵规律,对女书的创作有着极大的意义。

2.webp

 

  在女书盛行时期,女书吟诵是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一种普遍的日常“读唱”方式。如今,由于现代人对吟诵这种音乐性不强的口头语言越来越陌生,而较多关注女书歌谣,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歌堂歌的研究渐多,但这种女书口头流传最为普遍的形式却越来越受到冷落。女书吟诵的语言在当地依然是一种交际工具,男女老少皆用之,方言不存在断层。然而,女书的吟诵出现了“后继乏人”的断层现象。

  新中国成立前,吟诵在江永县当地的妇女中很普遍,女人读纸读扇的时候,闲暇之时长辈教晚辈读唱,或是做女红时随口哼上几句都是用吟诵来读唱的。女性几乎人人都会吟诵,但不是人人都会写女书。吟诵在当时男女都会,只有女书文字才是女人自己的专利。

  吟诵之外,女书的口头传承形式尚有歌堂歌的歌唱调。历来吟诵的使用范围比女书的歌唱调都更为广泛,歌唱调仅仅局限于婚嫁中的坐歌堂,吟诵却广泛使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在一些特有的女性节日习俗中,女子聚集在一起读唱的女书基本都是吟诵调,只是偶尔会在兴奋之余高声唱几句唱调,这应该也与女子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关。尤其是婚后的家庭妇女更是钟爱吟诵,她们常常几个姊妹聚在一起,互相倾诉各自的生活琐事和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忧伤低沉的吟诵符合这一感情基调。

  吟诵用的是方言,男人也能听懂,但是男人很少有吟诵女书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会吟诵女书,因为他们都会被其他的男人耻笑,觉得这是女人的事情,男人做了有损尊严,所以女书吟诵基本上是在女性之间流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不允许闹歌堂,也不允许人们过传统的节日,这些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被封杀,所以人们不再唱女歌,不再读纸读扇了。

  在江永县域历来是没有“吟诵”这一概念的,当地人传统上称之为“读唱”,或者是“读纸读扇”,而把在婚嫁中的歌唱调称为“闹歌堂”。从当地人对这两种不同唱法的称呼,我们也可以看出吟诵是一种读唱艺术,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一种表达形式。而“闹歌堂”的音乐性比吟诵强烈,是一种“歌”的形式,只有音乐性强的曲调才适于在结婚的欢乐气氛中尽显喜悦之情。“吟诵”这一概念在当地的使用,据何静华、胡美月等女书传人讲,是大约10年前江永政府的文化官员提出来的,他们也是在采纳了一些外来专家学者的意见后命名的。

  传统上,女书吟诵多于女书的歌唱调,长辈教的、平时交流的都是吟诵。但在20世纪80年代,专家学者发现江永女书后,从现今社会的普遍接受力考虑,觉得唱调更富有音乐性,更符合现在大众的审美需求,容易被接受,因此他们就要求当地人将很多女书的吟诵都改成了唱调的形式。从这时起,女书的唱调多于吟诵而存在了。从女书的衰落到引起官方的重视,女书的抢救和传承有些偏离了传统的传承方式,更多的是遵循官方的意愿和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导致吟诵被大众的“音乐耳膜”所排斥。

  从古至今,学习女书都是从读唱女书开始的,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掌握女书,现今仍旧沿用过去家庭式的那种教育传承方式,从教读唱女书入门。不过现在的培养已经不是家庭长幼辈的传承方式了,而是进行成批的学堂教育。在女书之乡普美村建有女书学堂,2010年暑假,上江圩小学就有50多名女学生到女书学堂学唱女书。现在很多到外面宣传女书的展演活动都是以做女红和读唱女书为主,这也表明读唱是女书存在的根本。

  现在江永县域,50岁以上的人都还会吟诵,但认识女书文字的人很少。现在60岁以上的人还有会吟诵的,但是人数不多,而且那些会吟诵的人中也只有少数一些能吟诵到位,即能把女书所表达的韵味吟诵出来。三四十岁的人群中也有屈指可数的一些学过吟诵的,但是这一年龄段的人几乎都不能吟诵“到位”,即缺乏吟诵的韵味。近20年经政府抢救之后,现在会吟诵的人还是要比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没落时期会吟诵的人要多一些。

  本文摘自《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