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2014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发布 <答记者问>
来源:课题组  作者: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4-03-14


       1.问: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是怎么组成的?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突出研究成果?

       答: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是适应国际竞争力发展和国内区域经济竞争格局的需要而成立的,它于2006年元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下设竞争力部,福建师范大学设立分中心。该中心主要工作是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省域农业竞争力发展报告、省域林业竞争力发展报告、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和世界创新竞争力问题的综合评价报告,以及每年举办“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高层论坛”、“两岸竞争力高层论坛”等全国性学术会议。2009年10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了《综合竞争力》杂志(双月刊),及时发布国内外最新的竞争力研究成果。

       中心成立以来,现已在竞争力研究上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出版了30多部标志性成果,特别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蓝皮书《“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绿皮书《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绿皮书《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黄皮书《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0)》、黄皮书《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3)》、黄皮书《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报告(2009~2012)》、《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蓝皮书《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林业产业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蓝皮书《环海峡经济区发展报告》、蓝皮书《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报告No1》、蓝皮书《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报告No2》等,这一系列成果已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2.问: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除了每年发布《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外,还推出了哪些研究成果?

       答: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除了每年定期发布《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绿皮书、《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英文版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英文版的《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外,更新发布《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数据库,每年还举办“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高层论坛”、“两岸竞争力高层论坛”等全国性、高级别的学术峰会,携手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推进竞争力问题研究。

       近期,该分中心还已陆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如《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中英文版)、《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绿皮书(中英文版),以及其他一系列竞争力研究报告。

       3.问:《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至今已连续出版了几部?有什么社会反响?

       答:自2007年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发布首部《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以来,至今已连续出版了八部系列蓝皮书。它已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各级政府、学术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该书曾先后荣获第一届中国皮书“最佳影响力奖”、第二届“中国优秀皮书奖”、第三届“中国优秀皮书奖•报告奖”一等奖、第四届“中国优秀皮书奖”。2013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十四次全国皮书年会”公布了首批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外授权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标识的优秀皮书,《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光荣入列,这是对这部皮书的重要褒奖。2014年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布了2013年“十大皮书”的评选结果,《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榜上有名,充分说明了该书的品质和社会关注度。

       4.问:什么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什么要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答: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引伸出的一个概念。省域经济从本质上说,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所谓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指一个省(市、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对市场的争夺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带动力。显然,省(市、区)域吸引资源、争夺市场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强,那个省(市、区)的经济就有可能比其他省(市、区)的经济发展要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如何应对经济发展要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的激烈竞争,如何开创并确保竞争优势,对一个省级行政区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具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因此,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现实意义有:(1)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一个如何吸引大区域中资源和争夺大区域市场来加速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2)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是顺应全球化趋势、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和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新世纪,省域经济只有不断增强和提升自身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的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克服经济全球化的难题,分享全球化的收益,促进经济加速发展。(3)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增强综合国力、步入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就没有综合国力的增强。(4)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省域经济是全国经济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层次,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各项要求,都必须体现和落实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上。(5)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又好又快”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路径。各级政府只有加强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把握和预见,才能对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作出合理的决策。

       同时,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意义有:(1)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能够拓展区域经济学视野,丰富区域经济学理论。本研究是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大大丰富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理论。(2)充实了竞争力的内涵,开拓了竞争力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也为区域经济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3)能够为各省市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省域综合竞争力的分析研究和不同省域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找出省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竞争优势。(4)能够为经济学和相关学科提供新的理论营养。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吸收了区域竞争力、比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基本理论。同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融合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建立一套既包含一般性竞争原理,又能全面反应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正是在这种融合多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形成自己新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同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也为经济学和相关学科提供了新的理论营养。

       5.当前,我们国家为什么越来越重视对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能否介绍一下它具体体现在哪里?

       答:当前人类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球分工的趋势更为明显,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联动性增强,直接影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建设。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格局促使各种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逐步国际化,并由此对它们的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和经济区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竞争,积极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对一个经济区域而言,就是要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诚然,决定竞争主体在竞争环境下成败与否的关键则取决于它的综合竞争力。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或行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9日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和当前经济运行情况时强调,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研发生产我们自己的品牌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文化、企业等方面的竞争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列为十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并将“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中,强调要“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这些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6.问:2014年版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与2013年版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相比,有哪些不同?

       答:此次发布的《“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较去年的蓝皮书,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14年蓝皮书是在综合以往七部蓝皮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2013年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开展“十二五”中期评估的现实情况需要,专门开辟一个“专题分析报告”,对“十二五”中期我国各省、市、区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财政金融、区域协调、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开放型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度分析,追踪研究省域经济发展与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关联,为提升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2014年蓝皮书对评价指标体系再次作了微调,特别是对一小部分指标的提法进行了更新、调整,力求使评价内容能更好地反映省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增长。四级指标总数210个,保持不变。

       (3)继续加强了对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区域分布方面的深度分析。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反映出来的只是排序位差,上下位之间相差0.1分是相差1位,相差10分也是相差1位,不能反映各个位差之间的实际差距,自然也不能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实际差距。所以,2014年的蓝皮书特别加强了对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实际差距及其均衡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为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4)为了更加直观、简练地体现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变化,2014年蓝皮书在对各省、市、区的专题分析报告部分,主要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各省、市、区在二级、三级、四级竞争力指标上的表现情况,略去了大量文字说明或解释的内容,使评价结果和分析结论更加简洁明了。

       7.问:为什么在2014版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专门增加一篇“专题分析报告”?

       答: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力。《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课题组每年都对报告做了大量创新工作,不断注入新的创新元素,丰富和发展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内容。2013年正值全国各地深入开展“十二五”中期评估的重要年份,课题组以此为契机,在2014年的报告中专门开辟了“专题分析报告”,着力对“十二五”中期以来中国各省、市、区在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财政金融、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开放型经济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继续追踪研究省域经济发展与省域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关系,为提升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8.问:《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与国内同类研究所设定的指标体系有什么创新?

       答:《蓝皮书》的指标体系是在充分弄清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部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与国内同类指标评价体系相比较,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创新:

       (1)涉及层次多、覆盖面广。《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包含了省域内的所有经济要素,不仅涵盖了经济领域各个产业、行业和各个方面,而且涉及到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的各个层次。

       (2)包容量大、互动性强。《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包括了省域内的所有经济要素(或称为直接经济要素),还包括了与经济相关的非经济要素(或称为间接经济要素),如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科技、教育、人力资源、政府管理、环境和能源等社会发展方面的要素。

       (3)立体展现、显隐兼形。《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到了直接经济要素和间接经济要素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以及其存在和表现形式的立体性、多样化的,对每个要素,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体现和评价。例如,评价省域地区生产总值的竞争力,只看总量是不够的,还必须看人均和增速如何;只看显性的也不够,还要看是否具有潜在优势。这就要求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应包括能够全面反映经济要素竞争状况的多种指标。

       (4)动态性强、时空范围广。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事物,而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概念,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仅要研究它的现在时,还要研究它的过去时和将来时,具有现实竞争力不等于将来也具有竞争力,但它是将来竞争力的基础,没有现实也就没有未来。《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具有能够反映现实状况和将来趋势的两个方面的指标,因此能比较充分地体现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内在动能和活力。

       (5)跟踪前沿、紧扣实际。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判定,必须符合科学发展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因此,在本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就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做为二级指标来评价;同时,还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际科技竞争的发展要求,尤其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综合竞争力中所占比重,其在指标中所占的比重位居前列。

       9.问:2012年,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处于前列的有哪些省份?处于中游区和下游区的分别是哪些省市区?

       答: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是: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辽宁省、福建省、四川省;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吉林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陕西省、黑龙江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为江西省、海南省、山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

       10.问:2012年与2011年相比,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变化较大的有哪些省份?哪些省市区的排位没有发生变化?

       答:2012年与2011年相比较,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上升的有11个省、市、区,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安徽省和吉林省,排位均上升了5位,其次是湖南省排位上升了2位,江苏省、北京市、四川省、湖北省、海南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8个省份排位均上升了1位;11个省、市(区)排位没有变化;排位下降的有9个省、市(区),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排位下降了5位,其次是重庆市、黑龙江省、云南省,均下降了3位,河北省下降了2位,广东省、上海市、河南省和山西省均下降了1位。

 

1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