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与政府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但也呈现了结构失衡(包括空间结构)和升级缓慢的问题。优化中国经济的空间结构、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市场力量作用使然,更需要政府着力推动。本次报告围绕以上两个问题深入研究取得重要发现: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东中一体、外围倾斜”的经济空间新格局和“一团五线、开放互联”的城市体系新格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之门已被先发城市叩开:深圳转型,“轻舟已过万重山”。
2015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在北京共同举行“中国空间经济新格局研讨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5: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发布会”,共同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倪鹏飞研究员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的《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百人论坛成员李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百人论坛成员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王利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百人论坛成员李善同,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省委决策咨询专家张颢瀚,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百人论坛成员李国平,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城市规划中心主任、百人论坛成员方创琳,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崔月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磊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主持,财经院院长助理倪鹏飞等代表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与会领导、专家共同回顾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表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回顾了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艰辛的过程,充分肯定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中国城市发展所起的引导、激励和决策参考作用,对报告未来改进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围绕第十三次报告所提出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通过课题组的长期研究及实验,按照指标最小化原则,报告构建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当前短期竞争力)指数和可持续竞争力(未来长期竞争力)指数,对2014年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2014年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最具竞争力的前十位城市集中在港澳台地区、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京、澳门、无锡。其中,港澳台地区占3席,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占5席,环渤海地区占2席,广大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之列。中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武汉列第12位,西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成都列第15位,东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大连列第18位,而西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西安仅列第33位。区域表现依次是:港澳台、东南、环渤海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中部、西南和西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最具竞争力的前十位城市集中在东南地区和港澳地区,环渤海地区相对薄弱,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澳门、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厦门。其中,东南地区占7席,港澳地区占2席,环渤海地区占1席。东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大连列第11位,中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武汉列第15位,西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成都列第18位,西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西安列第27位。区域表现依次是:港澳、东南、环渤海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宜居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水平偏低,城市间宜居竞争力差异较大,超过一半的城市低于全国均值;宜居水平港澳东南最优,区内城市差距西南最大中部最小。关键指标:排水管道密度。比较发现该项指标排名前十位城市依次是:香港、无锡、丽江、东莞、澳门、莆田、天津、常州、上海、中山。关键指标区域表现依次是:港澳、环渤海、东南和中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南、东北、西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宜商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水平不高,超过一半城市位于全国均值以下,城市间短时期内难以出现收敛特征;从具体指标看,城市的“制度环境”表现突出,“主体联系”整体较差。
2014年知识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均值与去年相比下降,仅有四分之一的城市超过全国均值;港澳地区指数最高,东南地区紧随其后,两者之间差距有缩小趋势。关键指标:专利指数。比较发现该项指标排名前十位城市依次是:深圳、北京、上海、长沙、广州、杭州、中山、苏州、宿州、南京。关键指标区域表现依次是:环渤海和东南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南、港澳、中部、东北和西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和谐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城市之间差距有所缩小;和谐城市竞争力指数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呈阶梯状递减,东南和东北地区城市之间差距较大。关键指标:人均社会保障、就业和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比较发现该项指标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澳门、深圳、北京、上海、鄂尔多斯、克拉玛依、天津、厦门、大连、白山、广州。关键指标区域表现依次是:港澳、西北、东北、环渤海、西南和东南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生态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水平较低,呈现“梨形”分布的格局,多数城市集中在中低水平;东南和中部地区是城市生态竞争力水平较高的地区。
2014年文化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水平偏低,超过一半城市位于全国均值以下;东西部地区文化现代性差异缩小,西部地区进步较快,东北地区敲响警钟。
2014年全域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水平不高,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差距明显;从各区域看,全域城市差距趋向收敛,尤其是东北、中部和西南地区城市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关键指标:城乡人均收入比。比较发现该项指标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除港澳):东莞、深圳、苏州、嘉兴、无锡、宁波、上海、舟山、绍兴、湖州。关键指标区域表现依次是:港澳、东南、环渤海和东北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信息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水平有提高,城市之间差距较大,排名靠前的城市集聚效应显著;从区域看,东南地区领先,中部、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相对落后。
研究发现:第一,综合经济竞争力出现趋同现象而可持续竞争力出现趋异现象。近三年来,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得到了稳步提升,城市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而中国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在近三年来却出现了先降后升的态势,城市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差距在逐步扩大。第二,综合经济竞争力与可持续竞争力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随着距海距离的增加,2014年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呈现出典型的“∽”规律,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却呈现出正“U”型空间变化规律。第三,中国城市新产业和新业态逆势上行,转型升级迎来战略机遇期。创新要素对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以深圳为代表的部分沿海城市率先开启转型发展模式,实现了竞争力的显著提升。第四,生态城市竞争力指数与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之间存在着类似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倒U型关系。对于中国城市而言,经济增速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城市建设。只有保持适度经济增量的中国城市,其环境质量才会较优。
主要问题:城市竞争力的区域分化现象逐步加剧,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发展转型正在面临“高端挤压、低端蚕食”的内外压力;知识城市和宜商城市建设非朝夕之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任重道远;造城运动和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传统城市发展建设弊端开始凸显;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主题报告得到两个重大发现:伴随东中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以高铁为代表的快速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呈现出从东中部到西部、东北的“中心-外围”格局,城市体系格局呈现出群网和群带并存的“一团五线”格局。快速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加快了东中一体的脚步,共同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区的趋势逐步增强;东北和西部地区在高铁时代将面临边缘化的压力,成为未来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未来我国城市体系将逐步呈现出从东中部中心地区到东北和西部外围地区的“一团五线”发展格局:东中部是自主发展区,北至京呼线、东南临海、西抵东经110°山区绵延带的群网状城市体系聚合成“一团”,形成“巨掌”,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汇聚于全国性中心城市,犹如经脉交汇于掌心;东北和西部是政策扶持区,群带状城市体系延伸出“五线”,沿京哈线、陇海-兰新线、长江下游延伸线、沪昆线和南海城市发展带形成五根“手指”;京广线作为纵贯南北的大动脉,构成手掌和手指之间的关节线,向东对接东中部的网络体系,向西发散出西部的群带体系,使指掌间收放自如、行动统一;包昆线作为另一条南北大通道,实现外围群带体系的互联互通,构成手指中部的关节线,使指间行动彼此兼顾,纵横联动。根据经济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区域发展的客观趋势,在中心外围效应、交通效应和断裂效应的叠加作用下,“一团五线”的空间结构体系将得以巩固并不断强化。
主题报告建议:顺应客观趋势,国家应实施五大发展战略。第一,对中国经济空间做出重大调整,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区调整为“自主发展-政策扶持”二分区;第二,对中国城市体系做出重大调整,从“三纵两横”到“一团五线”的发展格局,东中部为群网状城市体系,沿五带延伸出东北和西部群带状城市体系;第三,实施“东中一体,群网带面”战略,依托“六横六纵若干斜”的群网城市体系,充分发挥群网效应;第四,实施“五线带面,开放互联”战略,依托五线做好点线开发和对外开放,实现陆海全方位的互联互通;第五,线外老少边穷地区实施“以点带面,适度平衡”战略,通过政策扶持确保国家政治和经济安全以及全面小康的实现。
这份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蓝皮书是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的第13次年度报告。利用指标体系和客观数据,报告详细评价了近300个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状况。报告从整体上衡量中国城市竞争力发展格局,以及有关方面距离理想状态的差距。报告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部门、国内外企业、有关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和研究借鉴价值。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