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自2011年首发以来,蓝皮书已成为中央和国家,以及海内外侨务工作界了解华侨华人动态信息、研究成果乃至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资料。”去年12月22日,在北京,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如此评价华侨大学华侨华人蓝皮书。
当日,《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4)》在北京发布,这是2010年启动、2011年8月正式首发的华侨大学华侨华人蓝皮书的第四部。连续四年参与其间并任副主编的华侨大学原副校长、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禹东称,“四部蓝皮书能够成功、如期、顺利发布,离不开国务院侨办和有关司局的关心支持,离不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鼎力配合,更离不开参与编撰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
作为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的战略性工程,《华侨华人蓝皮书》是华侨大学向世界提供最新涉侨动态、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设的平台,是学校涉侨研究战略性、系统性和整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学校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之一。它的出版创造了三个第一:它是我国首部华侨华人蓝皮书;它每年都在首都北京召开发布会,在华侨大学校史上尚属首次;它是华侨大学最早的协同创新成果之一:由华侨大学主编,整合国内外相关优势力量集中研究华侨华人问题,并由协同单位之一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据介绍,蓝皮书每年的研究报告各有侧重:《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从历史、政策、国际移民潮流和规律、主要华侨华人居住国家和地区现状、国内侨务概貌以及经济科技、华文教育等角度,探讨了近年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2)》继续统计公布最新的海外华侨华人一手数据,探讨华侨华人的族群关系、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对外影响等,并特别关注了热点议题“软实力”问题,从华侨华人的角色、作用角度等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3)》主要介绍了相关国家华侨华人的规模分布结构、发展趋势,以及涉侨生存安全环境和华文教育情况等;而《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4)》则对华人在海外的人口分布概况、财富累积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探讨了华商回国投资面临的发展问题。
“《华侨华人蓝皮书》一向注重利用最新数据反映热点,突破难点。《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4)》依然保持了这个鲜活的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应对新的世情、侨情与国情,2014年的《华侨华人蓝皮书》也注重在国际关系的宏观视野下进行相关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力求在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里为我国的侨务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引领。”谈及新版蓝皮书的不同之处,2014年蓝皮书主编、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如是表示。
五年来,华侨大学华侨华人蓝皮书共出版了四部《华侨华人研究报告》,研究范围既涉及海外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媒体,也涉及侨乡历史与社会发展;既有关于整体侨情变化的研究,也有关于国别华侨华人情况的分析;既有理论层面的概括和探索,也有政策层面的研讨。报告通过诸多一手、权威、翔实的数据,把脉海内外华人世界生存历史与发展实践,引起政府、学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肯定。2013年,它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2014年10月,它获得全国第五届“优秀皮书奖”三等奖;2014年12月,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首次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出现在其发布会上。
“这表明,国务院侨办已经把蓝皮书作为重要的年度成果,作为重要智库报告的提供平台。”蓝皮书出版者、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称。他表示,“毫不夸张地说,连续四部蓝皮书的出版,在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领域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成果,理应得到社会各界最广泛的重视和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学术价值也将得到进一步呈现。”
而如何推动侨务理论研究与时代发展共振、与“大侨务发展格局”结合,发挥智库的引领作用,更是蓝皮书主编者华侨大学目前正在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北京的发布会上,何亚非副主任就希望今后的蓝皮书既要有理论研究,也要对实践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比如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布局提出我们的建议。这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会成为蓝皮书今后的研究重点。”张禹东院长表示。他同时透露,2015年的蓝皮书,将会以“华侨华人与丝绸之路”和“华侨华人与中国周边国家关系”为两大重要的研究课题。
而贾益民校长则称,“华侨大学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适应侨务工作的新常态,进一步深化新常态下的华侨华人研究,倍加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精神,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气魄,把蓝皮书打造成在海内外具有相当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和智库品牌,把已有的美誉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原载于《华侨大学报》2015年4月28日第792期)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