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白烨研究员主编的《2014年中国文情报告》在京发布。这份报告自2003年立项以来,已坚持运作了12年,为国内首部宏观性年度文情考察报告。
《2014年中国文情报告》指出: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直变动不居的文学,因不断添加新的元素,混合新的关系,凝聚新的力量,在日新月异的变动之中,样态更加丰繁,关系更其复杂,格局更为缭乱,场域更显喧嚣了。持续不断地“新变”:已是当代文坛的常态化与主旋律
谈到2014年的文学创作,报告指出:从宏观层面上看,2014年的各类文学创作,都是在以往的基点上依流平进,在稳步前行中各有创获,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对集中的焦点与可圈可点的亮点。比如,各类创作在题材的丰繁与多样,题旨的丰沛与多元的同时,在如何调用一切艺术手段讲述好中国特有的故事,怎样越过事象透视时代精神状况等方面,都结合着各类文体的实情和作家创作的实际,表现出集中的指向共同的取向,使得2014年的文学创作,整体上呈现出故事中国化,讲述本土化,艺术本色化的突出特征。长篇小说的年度分体报告,在“乡土故事”、“都市故事”、“人文故事“三大板块,分别提及了贾平凹的《老生》,关仁山的《日头》,范小青的《我的名字叫王村》,孙慧芬的《后上塘书》,刘心武的《飘窗》,王跃文的《爱历元年》,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刘醒龙的的《蟠虺》,宁肯的《三个三重奏》, 阎真的的《活着之上》, 徐兆寿的的《荒原问道》等作品。认为这些作品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方面,关切热闹现实背后人们的心理现实与精神境况,许多作品在人的心绪与时代情绪的探悉与把握上,更具锐意与新意,也更见深度与力度。
在中篇和短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诗歌和戏剧等方面,各分体报告在描述年度创作面貌的同时,都对该年度的重点与亮点作了勾勒与点评。如中篇小说沉潜于生活的深处,切近着生活的变异与时代的更替,书写的中国故事饶有时代气息。短篇小说力求以“浪花”显现“激流”,以“尺幅”浓缩“万里”。纪实文学越来越能承载重量和负重前行,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建设、民生和民计工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举措,在纪实文学写作中,都有及时而生动的反映。散文写作中,那种或在往昔岁月的缅怀中寻绎文化气脉之传承,或在蹉跎岁月的回望中探悉人生真谛之底蕴的取向更为彰显。诗歌借助各种诗歌活动和各种传播方式,使向来被看作是“阳春白雪”的新诗,得到了在所有文体里最为大众化的发展与普及。戏剧经由小剧场的蓬勃兴起,获得了较多的受众与稳定的市场,但年轻受众的增多,以及他们带有的时尚性乃至游戏性的趣味,却使这种表象的繁荣暗藏了危机。网络文学由强化管理和做强市场,表现出“规范化”与“主流化”交相辉映的基本走向。
2014年度有许多值得关注的文学热点,“报告”认为:具有重大的影响与现实性意义的,主要是两件大事: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引发热烈反响和学习热潮,《人民日报》推出“文学观象”栏目在文坛引起高度关注。因有这样两件不同寻常的大事,2014年的文坛在理论思想的顶层设计与文艺批评的高端发力两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并影响日见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于10月15日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讲话联系文艺的新实际,针对文艺的新问题,提出了党对文艺工作者的新的希望与推动文艺工作的新的要求。讲话的许多论述与论断,既高屋建瓴,又实事求是,对于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认识历史使命,坚持正确方向,增强文化自信,焕发创作活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极大的激励作用。
《文学观象》栏目自2014年1月开设以来,就当前我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现象、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以对话形式进行探讨和辨析,有的放矢地开展深入有力的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参加撰文的有文学研究学者、大学教授,有著名作家,还有文学部门领导者等。这个由文学学者和作家组成的作者团队,可以说囊括了目下国内活跃在文学理论批评领域和文学创作领域里,实力强劲又影响甚大的评论家和作家。
“总报告”还就当前文学在不断变异中凸现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评说,提出了看法。;这两个问题分别是:第一,日趋分化的文学观念需要强化其内核并形成主导。文学的各种变化,说到底是文学观念的变化。总体来看,现在的文学观念比之过去更加新异了,也更为多元了,但因为核心的文学观,如文学的价值观,没有相对意义上的共识,因此在观念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学价值观没有占据主导的地位,起到统领的作用。因此,寻求和建构一个能让更多的文学人共同认同的文学观,有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但却是必要和重要的,是非做不可的,也是迫在眉睫的。第二,日益裂变的文学阅读需要运用综合的手段加以引领。
“总报告”指出:当下的文学阅读已不在是文学领域里的问题,2014年格外凸显的所谓“二次元审美”现象,就很值得关注。在“二次元”审美的背后,既有阅读取向的逃离现实,耽于虚幻,又有媒介革命带来的新的文化图景与新的生活方式。这一现象在青年受众中的广为流行,势必对传统的文学与文化构成挑战。如何在了解“二次元”的前提下,肯定其新异而有趣的元素,指出其虚幻与虚妄的一面,并使主流文化汲取有意营养,强化艺术创意,以赢得大众市场,吸引青年受众,是一个绝大的时代课题。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