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谢寿光:造就学者型名编辑 引领出版业风向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作者:孙海悦   发布时间:2015-02-10

  编者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举行名编辑授牌仪式,为评选出的4名名编辑颁发名编辑奖牌和荣誉证书,并为名编辑后备人选颁发荣誉证书。社科文献社此举不仅是实施人才强社战略的重要举措,也引领着学术出版风范。

Img40884896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就名编辑评选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编辑是出版社的第一生产力,一家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编辑队伍的结构和配置,特别是是否拥有一批领军编辑人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就名编辑评选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编辑是出版社的第一生产力,一家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编辑队伍的结构和配置,特别是是否拥有一批领军编辑人才。

  名编辑是核心竞争力

  《中国新闻出版报》:社科文献社启动名编辑工程出于何种考虑?

  谢寿光:将名编辑工程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和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出于一种文化理念。近几年,出版的功能、任务是什么的问题,在业界产生了一些争论。社会对编辑的认知不太清晰,存在偏差,如有些作者对编辑不尊重,认为编辑可有可无。曾经有出版社整体以市场为导向,制度设计上也以市场为导向,编辑沦为文字匠。出版业肩负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出版本身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是人类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与学术研究、文化创意等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处于出版环节主体地位、核心地位的是编辑。

  为全面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完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健全培养机制,造就一支在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学术素养深厚的学者型名编辑队伍,出精品、创品牌,打造研究型出版社,我社决定启动名编辑工程。通过名编辑工程赋予名编辑个人以至高荣誉,尊重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激发编辑的职业自豪感,使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出版业。有了优秀的人才,才能推出精品图书、优秀品牌,出版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专业学术出版机构来说,学者型编辑是稀缺性资源,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源泉。在认知上,我们要将名编辑工程提升到我社学术出版能力建设核心问题上来,这是我社学术出版能力建设的关键举措之一。

  名编辑的选拔毕竟是一种新的制度设计,因而必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大家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共同完善这项制度。这一激励制度的成效有待检验,但我们会按照预期目标执行下去。

  《中国新闻出版报》:进入数字时代,编辑的作用不断被质疑。您对新时期编辑角色的定位是如何看待的?

  谢寿光: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技术将突破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边界。2013年我就提出并在业界倡导建立学术研究、学术出版“旋转门”机制。要鼓励学术编辑、学术出版人参与学术科研活动的同时,吸引专家、学者从事学术出版活动,使优秀学术人才可以在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两个领域进行身份转化,“编而优则研,研而优则编”,惟有如此,学术出版物的含金量才会提高。因此,在数字时代,编辑的功能更多的在于“价值发现者”和“规范的掌握者”。他们一肩担两头,往往最能了解社会的知识需求。所以说,编辑不是被边缘化,而是进入了核心领域。

  “徐思彦在哪儿,我的书就在哪儿出。”这是一位近代史学术大家追随我社编辑徐思彦出版自己著作的真实情况。一些名家在哪个出版社出书,往往就是冲着某个编辑、某个团队去的。有很多编辑虽然没有承担行政职务,但其本人就是出版社的品牌和标志。比如,在历史学界,我社的徐思彦就有这样的人格魅力,这不仅是她本人的光荣,更是我们整个编辑团队的光荣。再比如,在国际出版领域,我社的梁帆得到了学界一流学者的高度赞扬。能够和这样有高度学术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人才共事,能够得到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于编辑同仁来说是一种职业上的荣幸。我希望我社的编辑都以名编辑和名编辑后备人选为榜样和楷模,要有争当社科文献社名编辑的气派。

  锁定学者型编辑人才

  《中国新闻出版报》:社科文献社对名编辑评选条件设定了明确的考量指标,请具体介绍一下。

  谢寿光:立足于打造一支思想活跃、学术功底扎实、观念创新、时刻把握学术出版前沿,具有较强组稿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营销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复合型编辑队伍,名编辑评选条件凸显了我社学术出版机构的特色。我们对参与名编辑评选的编辑在职称、业绩和影响力方面都有指标要求,如副高以上职称、编辑工作满8年以上、来社从事编辑工作3年以上的员工才有资格参与评选。于所在专业领域表现突出的特殊人才,需经两名以上编辑工作委员会专家推荐才可单独申请。

  评选条件强调,名编辑要在专业领域有一定造诣和成就,公开发表过学术作品,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学术鉴别能力强,能够和该领域优秀的学者专家进行深度对话;编辑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对图书市场有深入了解,策划出版过有深度、有影响力,得到学界、业界高度评价的精品力作。

  同时,名编辑评选机制是严格和公开透明的。名编辑的选拔需部门推荐或由编辑工作委员会两名以上委员提名;人力资源部对申请人资格进行初审,合格后报编辑工作委员会进行初评;全体编辑大会对候选人进行公开投票;根据投票,经营管理委员会与编辑工作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确定人选。我社对人选在内网进行公示,征求意见,最终产生名编辑和名编辑后备人选。

  《中国新闻出版报》:对名编辑的考核和增补是怎样进行的?

  谢寿光:我们严格考核管理,以保障名编辑工程落实。如按照任职资格和工作要求,我社对名编辑每两年考核一次。人力资源部对名编辑的选题策划、学术基地建设、编辑培养、图书检查等工作进行跟踪了解、考核评估。名编辑每两年增补一次。根据社情,我社为表现突出但由于年龄、资历限制还未达到副高职称的编辑专门设置了名编辑后备人选制度,这对于年轻编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鼓舞。

  激发名编辑辐射力

  《中国新闻出版报》:据我们了解,社科文献社出台了一系列对名编辑的优惠政策,具体内容有哪些?

  谢寿光:好政策有利于搭建名编辑干事创业的平台。名编辑工程着眼于对编辑出版工作中成就突出的高层次人才进行激励和资助,为他们创新创优提供良好条件。名编辑对于编辑个人来说既是一种学术荣誉,也是一种重大责任。

  我社为入选名编辑人员设立名编辑特贴,名编辑每年享受1个月学术假期,结合出版工作,撰写学术论文、学科发展动态报告或学术书评;为名编辑安排学术出访活动,密切与国内外学科领域权威专家的联系,以提高我社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鼓励并支持名编辑担任中国社科院或高等院校在职研究生导师及社科文献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对名编辑参加学术活动、担任学界协会职务提供支持和资助,以提升我社学术出版社和研究型出版社的品牌形象。我们还将通过常年开展的社科文献大讲堂和学术沙龙主题活动,在开展培训的同时,宣传推介名编辑,提高名编辑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中国新闻出版报》:权利与义务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名编辑的辐射力,在这方面有何保障?

  谢寿光:在对名编辑推行一系列优厚政策的同时,我社也明确规定了他们的工作职责,如需组织策划学科优质选题,打造精品图书,创学科优秀图书品牌;做实做强现有学术基地,发掘和培养新的学术出版基地;开发、维护优质学术出版资源;负责重点图书的学术推广,结合出版图书撰写或联系撰写在学界、业界能获得高度认可的、有深度的书评;撰写学术论文一篇,参加一项课题研究。

  同时,名编辑还肩负着“传帮带”的职责,需为我社编辑提供编辑技能,特别是相关学术专业方面的培养,以提高我社编辑的编辑出版能力和内容制作能力。我们还要求名编辑负责重要学术著作尤其是拟参加评奖图书的审读,承担图书编校质量的例行检查,以保障我社的图书出版质量。

  学者型编辑非一日之功。名编辑工程的开展,通过明确的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使得名编辑的成长“有路可循”,对于新编辑是示范、是标杆,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