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12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度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系列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部反腐倡廉蓝皮书发布会暨第八届廉政研究论坛”在京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反腐倡廉蓝皮书”年度报告——《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4》。廉政研究论坛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四次全会精神,聚焦“法治反腐”主题,就法治反腐的相关理论问题、制度与机制建设以及路径载体建设等,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中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王伟光在会上致辞。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理事长李秋芳作了题为“抓紧创造反腐格局深刻变化的充要条件”的主旨报告。会议由中央纪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组长、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理事长张英伟主持。
王伟光在致辞中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社科院把组织开展廉政研究作为贯彻中央对中国社科院“阵地、殿堂、智库”定位要求、服务党风廉政建设大局的重要着力点,依托多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反腐败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和国情调研,廉政研究工作触角不断延伸、领域逐步拓展、队伍持续优化、成效更加明显,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色的廉政研究工作新格局。王伟光对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廉政研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廉政研究要适应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努力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一是要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加强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总结,把反腐倡廉理论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工作,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二是要进一步发挥廉政研究的智库功能,把反腐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廉政研究的主攻方向,积极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学术支撑。三是要进一步做好廉政研究成果转化和宣传推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积极向群众宣传研究成果,做好普及工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要进一步扩大廉政研究的国际交流,建立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反腐败机构、廉政研究组织、高校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展示当代中国廉政思想,讲好中国廉政故事,传播中国廉政文化,提高反腐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五是要进一步为廉政研究工作提供支持,从学科建设、机制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多方面对廉政研究工作给予支持,在课题立项、经费支持、成果出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努力推动多出人才、多出成果,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廉洁政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自2011年以来,中国社科院已连续四年发布《反腐倡廉蓝皮书》,坚持学术视角,倡导“建设”理念,持续关注和动态反映中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情况新进展新成效。2014年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从“治病树、拔烂树”净化政治生态、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强化监督实效、改革为制约公共权力提供“内生动力”、严管公共资金资产资源、构建公职人员道德诚信与行为规范、让社会廉洁文化彰显核心价值观等六个方面,综述了2014年度党风廉政与反腐败工作的实践和效果。
《反腐倡廉蓝皮书》认为,中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中央将反腐进行到底的政治决心、政治信用和政治定力得到广泛认同,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成效深得民心,党和政府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努力程度得到高度认可。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干部群众对未来反腐败充满信心,93.7%的领导干部、88%的普通干部、84.8%的企业管理人员、73.1%的专业人员、75.8%的城乡居民对未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表示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
《反腐倡廉蓝皮书》主张,应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保持高压态势和治理定力,把依法反腐进行到底,加快落实四中全会决定和宪法修正案相关内容,严格依法彻查贪腐案件;严防执行八项规定精神“松劲儿”,把检查执行八项规定精神具体化机制化;深挖细查“塌方式、系统性腐败”,既严查主体责任不落实,又追查监督责任不落实;做实中国版财产申报制度,将不动产登记、治理“裸官”、与外国银行共享信息、加强因私护照管理等措施相衔接;扩大境外追赃追逃战果,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司法、海关、金融、外交等多部门追逃追赃协作网络;激发网络监督正能量,积极传播中华优秀廉政文化。《反腐倡廉蓝皮书》还系统总结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环境保护部、海关总署以及广东、贵州、河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特点与实际成效。
本次发布会和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科研局、监察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办,北京市纪检监察学会协办。中央纪委、中央国家机关纪工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的有关同志出席会议。来自北京、河南、湖南、贵州、重庆等省(市)纪委的有关负责同志,来自山西、四川、贵州、新疆等地方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共70余人参加会议,20余位廉政研究专家在会上发言。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