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8日讯(记者陈郁 实习生吴博峰)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今天发布的2013—2014《旅游绿皮书》指出,中国旅游业正值破立之年,改革和突围成为年度关键词。中国旅游的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从产业型向世界型的转变。同时,旅游型城镇化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智慧旅游最终将催生旅游产业的“大变革”。
中国旅游业正值破立之年,改革和突围成为年度关键词
绿皮书指出,2013年是中国旅游发展“破”与“立”的关键之年。这一年,旅游需求向全民铺开,相关改革向纵深突破,旅游产业向多维推进,综合影响向全球输出。中国旅游在消费习惯、市场均势、市场格局、产业框架、区域格局、城乡壁垒、投资法则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是为“破”。与此同时,《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确立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本源、本位和智慧,此为“立”。
绿皮书认为,中国旅游业的诸多变化,均与“改革”的主线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旅游业的“立”,是理念和制度之“立”,中国旅游业之“破”,是机制的突围与重生。中国旅游业的改革,与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关键领域的改革紧密结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增长与结构调整、对外与对内开放、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二元结构,财政、金融、土地,几乎所有国家改革中的关键性问题,都与旅游领域中的问题与矛盾相对应。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因此空前紧密地与国家改革的进度紧密结合在一起。而旅游领域的综合改革,对于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当前,中国旅游的世界化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以目的地国和客源国的双重身份,在世界旅游板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此,绿皮书指出,中国旅游世界化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变化,大体可归结为从“资源吸引”到“市场吸引”再到“综合吸引”。如果说,改革开放前20年,中国旅游在全球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为一种“资源吸引”(即主要依靠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貌吸引外国游客)的话,那么近10年,则逐渐转变为“市场吸引”,即凭借庞大的出境市场和可观的消费能力吸引国外目的地。面对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旅游在既有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吸引”,即通过资源、市场与资本、管理、人才等各方面要素的结合,在公共政策、商业模式、企业经营、对外投资、服务水平等各方面形成系统性的“样本输出”,似乎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中国旅游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也能对其他国家形成重要借鉴,中国旅游在世界的地位从学习“国际经验”转向形成“国际经验”。
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尽管欧美发达国家依然会在客源、接待、旅行方式、服务模式、商业模式等方面保持领先和主体地位,但不可忽视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全球旅游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这不仅意味着不同区域和国家间入出境游客流向和流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也会带来各国旅游政策、旅游投资的变化,并在长期引发旅游产品类型、商业模式、服务标准等“规则”制定方面的变化。在全球旅游板块这种缓慢但持续的调整过程中,中国应该也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在线旅游将成为旅游交易额上升的重要推动力
绿皮书指出,未来5年中国商务旅游市场规模(收入规模)有望保持同步增长态势。预计到2017年中国商务旅游市场规模超过130亿元,到2020年突破220亿。未来五年,中国旅游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占GDP>5%),而在线旅游将成为旅游交易额上升的重要推动力之一。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产品交易额将达4000亿元,渗透率约12%,五年增长3倍。由于旅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特殊、天然的契合,在线旅游成为主流的线上业务。各在线企业和电商平台奇兵迭出,各种新兴模式及业态频繁上线。移动互联更是席卷中国在线旅游业,大量旅行类APP和微信应用涌现,改变了我们探索旅游目的地的方式、预订旅游产品的方式、进行旅途记录和分享的方式,在线旅游产业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同时,未来5年,中国商务旅游交易规模有望保持20%以上增速。受到中国商务旅行市场支出规模的增长及商务旅游普及率的提升,2017年中国商务旅游交易规模有望超过1800亿元,而2020年有望接近3000亿元。
旅游型城镇化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绿皮书指出,当前,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被称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旅游业作为世界最大的产业,因其在产业、生态、文化、就业、形象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和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令旅游型城镇化必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此进程中,旅游型城镇化凸显出突出的综合价值:第一,在经济价值方面,旅游业产业拉动性强,为新化型城镇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以旅游业植入的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土地收益率,赋予土地旅游经济价值,延伸土地生产价值,实现土地生产力多重立体利用,激活土地资源的多重价值;第二,在社会价值方面,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旅游业还可以起到促进就地城镇化,缓解城市病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可为农民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经营收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实现农民的逐渐市民化;第三,文化价值方面,旅游业可以促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文化的创新与活力、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促进文化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兴盛,对于推进有文化、有特色、有个性的城镇化进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第四,在生态价值方面,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点,是典型的“无烟产业”,发展旅游业可以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促进城镇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绿皮书认为,旅游型新型城镇化是以广义的旅游产业为主导,创造娱乐、度假、休闲、运动、养生、教育等品质生活服务的供应能力;以休闲地产和商业配套为延伸,形成人口集聚、服务集聚、消费集聚、就业集聚的区域综合开发。通过构建旅游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有助于快速提升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形成消费集聚,形成功能多元的复合型区域,最终带动区域内的民生改善、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就业促进和形象提升。这种城镇化,是有产有业的城镇化、城乡区域相协调的城镇化、有综合保障的城镇化、有品质的城镇化、有文化的城镇化。包括七种类型:新城开发型、旧区提升改造型、景区依托型、产业园区型、度假区型、新农村建设型、旅游综合体型。
智慧旅游最终将催生旅游产业的“大变革”
2014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包含了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和虚拟技术等,是数字旅游、智能旅游和虚拟旅游的综合。智慧旅游的近期建设重点在景区。智慧旅游主要实现三方面功能:游客服务、景区管理和旅游发展。
智慧旅游建设有力推动了我国旅游行业信息化进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智慧旅游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因此目前智慧旅游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旅游企业对于创建智慧旅游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申报项目和争取资金的工作上,重设施设备投入,轻管理流程再造;重部门体系建设,轻社会资源整合;重增量设施建设,轻存量数据分享。不少地区智慧旅游建设一哄而上,以邻为壑,各地纷纷独自开发自己的云计算平台和数据库,既不整合已有的数据资源,对于自行采集的数据也不提供分享。数据接口标准不一,不能互联互通。有的设施设备在项目验收后,就被束之高阁,闲置弃用;有的变成了形象工程,专供上级领导视察时演示用,平时还是按传统管理方式行事。从宏观上看,在建设智慧旅游的同时,又形成了新的信息孤岛,出现了信息处理的碎片化、分散化、表面化趋势。智慧旅游的建设必须首先在发展理念观念和体制机制上实现改革创新,以游客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大旅游、大资源、大数据、大产品、大服务、大管理的宏观视野来构建智慧旅游的发展体系和发展平台,全方位、全要素、全领域、全社会、全产业的数据整合集成和协同分享。总之,智慧旅游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旅游者得实惠,实现旅游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
可以预料,借助智慧旅游应该能够实现最大程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和提供定制化服务,实现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享与资源的系统化、集约化、协同化管理,以及线上线下(O2O)的资源整合。智慧旅游的发展可以推进旅游市场的分工重组和交叉融合,延长旅游产品链和产业链,促进现代旅游服务外包业务,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产业集群,从根本上改变旅游经济格局。此外,智慧旅游将颠覆传统旅游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和商业盈利模式,实现对传统旅游业的“底层格式化”,从而达到旅游企业流程再造和旅游产业链重组。特别是大数据将会在旅游业内引发大资源、大产业、大科学的大融合和大集成,最终催生旅游产业的一场“大变革”。
发展海洋旅游要有战略眼光
绿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海洋强国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目标。目前,滨海旅游业已经成为海洋经济中最大的产业,2012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97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3.92%,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33.89%。增长率方面,海洋旅游年均增长率为18.56%,是海洋经济中增速最快的产业,其且与其他海洋产业的规模间还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将成为海洋经济中最具成长性的产业。2012年,中国11个滨海省份的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占到全国旅游总收入的27.06%,整体来看,滨海旅游业在全国旅游经济格局中占据有1/3的市场份额。我国的海洋旅游发展应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生态优先,陆海统筹,区域联动,向海岸带拓展。此外,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背景下,亚太地区海洋安全形势局部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多,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时有升温,也为一些域外国家所利用,给地区的安全带来隐患。旅游活动与海洋捕捞、海洋油气以及矿场开采相比,更加柔性化。因此,海洋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增强中国对海洋、海岛的影响力方面发挥着其他产业活动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未来应积极在靠近争议海域,比如靠近钓鱼岛的舟山群岛、中越北部湾中间线中国一侧的北海涠洲岛等海岛开展旅游活动,可以提高中国对周边海域的影响力。在拥有争议海域同时为中国所管控岛屿适当开展旅游活动,可以成为外交斗争的一种手段,起到突出主权、显示存在,强化国人认知的作用效果。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