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核心观点2014年经济增长将保持在7.4%的水平;物价水平(即CPI)稳定在2.1%以下的水平。中国经济2013年--2018年增长区间为6.4%--7.9%。目前我国潜在增长水平正在下降,生产要素投入的上升不足以维持高的经济增长,原因是生产要素的效率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应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
光明网北京12月4日电(记者李瑞英)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2--2013)》(张平、刘霞辉主编 ),2013年12月4日下午在京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研究员做《宏观经济形势和2014--2018经济前景报告》,着重对2014年进行了预测和对未来5年进行了前瞻。
本蓝皮书以“宏观经济走势及展望”为题,研究201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情况,并预测2014年的发展前景。2013年中国GDP增长率继续下降,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为7.6%,物价水平稳定在2.5%。面对结构性减速的压力,2014年仍然是一个主动减速、控风险的调整年。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背景下,为了客观评估中国各省区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状况,本书提出了一套发展前景评价体系,从区域层面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全景式刻画。该蓝皮书主要观点如下:
(一)2013年工业回升,但实体通缩依旧
蓝皮书指出,2013年第三季度工业开始回升,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超过50%,上升趋势明显,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10%这一中国工业长期增速下限水平,经济已经出现了企稳迹象。从实物指标看,发电量、运输、主要产品产量都有回升的趋势,三季度环比增长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回升基础很弱,有短期进行补库存的特征。产能过剩、地区过度竞争和分割、成本上升快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工业部门。
专家说,反映生产者价格水平的PPI(生产者价格指数)持续两年为负值,意味着实体经济一直处于通缩状态,应大量去库存和产能了,但很多企业只存在去库存,而去产能则一直步伐缓慢,这与地方税收返还、金融支持等有关。在产能不能有效退出的情况下,财政、金融资源的大量持续流入和补贴,阻碍了工业部门调整,并将成为今后几年困扰经济有效复苏和工业部门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问题。
(二)2014年增长的态势依然靠出口和投资,服务业的新发展是投资和消费的新亮点
蓝皮书认为,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会设定在7%,符合“十二五”规划目标,经济增长依然面临着结构减速的压力,但预计增长好于设定目标值,经济增长保持在7.4%的水平。物价由于2013年的翘尾影响非常小,而货币创造能力进一步下降,因此明年物价水平(即CPI)稳定在2.1%以下的水平,PPI仍为负值。一些特别的冲击因素,如石油价格持续维持在120美元以上,将导致中国增长和物价问题的重新计算。
专家指出,2014年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依然是靠出口和投资,服务业的新发展是投资和消费的新亮点;同时也将遇到很多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改革,包括能否顺利地建立起新的地方税;能否对地方债风险进行释放、能否减税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只有稳定财政金融结构,逐步释放累积的风险,经济结构的调整才能顺利进行,很多的改革才能有所推进,2014年仍然是一个调结构、促改革、稳增长、控风险的调整年。
(三)中国经济2013-2018年增长区间为6.4%--7.9%
蓝皮书指出,通过对GDP分解、劳动生产率分布和生产函数的三重计算,得到一个6.4%--7.9%的长期增长预测区间,这里隐含了人口、劳动生产率、分配效应等多项假设。分析中发现的一些发展趋势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结构性减速”:(1)人口转型直接会降低增长速度;(2)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如果不能有效地提升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直接会降低劳动生产率;(3)城市化率超过57%后投资率下降,投资效率低,再加上资本存量增长减速也同样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4)随着经济增长和劳动力供给放缓,要素分配会更趋向于劳动要素,会引致劳动要素分配份额上升,也意味着按CD生产函数核算的潜在增长率增速会下降。现在很多因素都比我们假设出现的问题严重,经济结构性减速挑战大,应对挑战就是提高三个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特别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资本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保证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垄断行业约占我国GDP的40%,需用供给管理政策取代需求管理政策
蓝皮书指出,我国持续几十年的高增长,与供给管理政策有关。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动员了大量资本、土地、矿产、劳动力等资源,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摆脱贫困,采用的几乎都是供给性政策。近几年,特别是2008年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重点放在总需求上。如果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真的能长期稳定在一个很高的水平,那么,需求管理政策比供给管理政策更有效。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我国的潜在增长水平正在下降,也就是我们说的处于结构性减速经济增长阶段。生产要素投入的上升已不足以维持高的经济增长,原因是生产要素的效率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所以,我们的长期增长趋势已发生变化,如果不改变生产要素的效率,经济还会继续下滑。这就要求用供给管理政策来取代需求管理政策。
专家说,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初步成型,特别是商品市场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市场准入未完全放开,投资主体未多元化。有学者统计,目前垄断行业约占我国GDP的40%,降低了市场的竞争性。应形成规范的竞争性市场环境,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
专家强调,在动员型模式下,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动员了大量资本、土地、矿产、劳动力等资源,先是通过“低价工业化”走出了一条特殊的高增长路径,继而又通过“高价城市化”扩张城市建设,推动了我国城市化大发展。但也积累了诸多严重问题,如内外失衡、过度投资。摆脱政府主导型增长模式,探索新的增长动力,促使这种“一低一高”的非均衡赶超型增长机制向新的可持续增长机制转型,已势在必行。也就是说,要重新定位政府的行为。
(五)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表现最差
蓝皮书分析发现,在技术创新效率的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拥有发明专利数、新产品工业总产值与科技经费支出比这四种创新效率指标中,国有企业均处于最低水平。在技术创新产出衡量指标中也都处于落后地位。
专家分析,企业产权性质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国有企业无法像私营企业那样有明确的承担责任的企业监管人。在缺乏有效激励和监督的情况下,国企经营者追求的目标往往是有激励从事那些能在短期内带来收益、显示政绩的生产性项目,而无激励从事那些投资收益周期长、在其任职期间不能带来回报的创新性项目。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使国企经营者的地位受到威胁,增加了国企经营者从事创新的成本,弱化了其创新激励。
(六)混合所有制企业是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蓝皮书指出,混合所有制企业主要由原有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经改制转换而来,其产权成分较为复杂,但混合所有制企业像私营企业那样具有激励从事技术创新。理论上,私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应该差异不大,甚至私营企业因其具有更明确的产权归属,应该表现出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实际上,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各种技术创新指标中均具有相当竞争优势,而私营企业仅在专利申请和专利创新效率方面表现突出,在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和新产品产值占比方面表现较差。
专家说,对于私营企业与混合所有制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差异显然不能用产权理解来解读,因为两类企业都属于产权结构明晰的企业。实际上,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除了产权因素外,还有生产要素市场环境、金融环境等外在市场因素和企业规模、治理结构等内在企业因素。就我国目前市场环境而言,生产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很不到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私营企业通常面临着生产要素供给紧张、融资渠道狭窄等诸多困难,从而制约了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力度。而且,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私营企业通常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无须进行大规模的新产品开发,而且其新产品市场开拓能力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因而私营企业的新产品产值占比较低。由原有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可以享有某些原有体制下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而且其融资渠道更广、企业规模更大、企业治理结构更好,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因而混合所有制企业拥有比私营企业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且在六类所有制企业中技术创新能力最强。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