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光明网北京12月2日电(记者李瑞英)由国家信息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经济信息绿皮书: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2013年12月2日在京举行。《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14)》由国家信息中心组织专家队伍编撰,对2014年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热点、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进行了系统分析预测,内容涵盖了10大宏观经济领域、5大重点行业、6大经济地区、4大世界经济体,并对国际贸易、国际货币、国际金融、国际大宗商品、国际油价的走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目的是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展经济形势分析预测和政策分析提供较为系统的参考资料。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认为,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出现分化,发达国家经济改变前两年的低迷状态,复苏速度有所加快,新兴经济体增长态势则继续减弱。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国内需求扩大和供给改善潜力巨大,但也不能不看到经济中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因此,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以稳为主,重在加快改革、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仍将是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都将加大,增长质量将明显提高。综合各种因素预测,2014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5%,投资增速略有放慢,消费增速平稳,净出口增速将有较大上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左右。
报告建议,2014年应坚持稳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改革和产业升级,着力激发各类企业的自主增长活力;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夯实消费增长基础;以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不断探索改革开放的新模式;下决心从体制上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和地方债务风险问题,消除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
《经济信息绿皮书: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14)》主要观点如下:
(一)“稳增长”政策逐步见效,2013年可以完成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绿皮书指出,适应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和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十八大后,我国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保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要尽量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增加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铁路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发展。这些稳中有为的配套政策措施,稳定了市场预期,增强了市场信心,保证了经济平稳运行。特别是2013年第三季度,经济运行出现企稳回升态势。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分别增长7.7%、7.5%和7.8%,累计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9.6%,工业企业效益出现恢复性增长,前8个月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2.8%。预计全年GDP将增长7.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上涨2.7%,均可完成全年预期调控目标。
(二)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有所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是我国投资增速企稳的主要力量
绿皮书指出,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有所优化。2013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投资占比2.2%,同比降低0.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占比42.9%,同比降低1.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比54.9%,同比增加1.7个百分点。但从更长的时间维度考察,与2008-2012年同期平均情况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分别增加了0.23个和0.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占比则降低了0.68个百分点,表明投资的产业结构有所优化,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逐步提高。在三大主要投资领域中,制造业投资明显减速,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构成投资增速企稳的主要支撑力量。2013年前三季度,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75.4%,较上年同期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的贡献率下降7.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贡献率则分别提高了10.8个和3.8个百分点。从增速上看,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8.5%,比总投资增速低1.7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低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24.2%,比总投资增速高4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11.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9.7%,比总投资增速低0.5个百分点,但较上年同期高4.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制造业投资正在减速,新增投资动力不足。受益于城镇化进程和年内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实现较快反弹,成为稳定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年内房地产市场大幅回暖,房价再次进入较快上升周期,房地产开发投资速度明显加快。
(三)我国区域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中部地区投资明显减缓
绿皮书指出,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仍高于东部,但减速幅度相对较大。2013年以来,区域投资结构继续改善,投资协调性有所增强,产业转移成为驱动中西部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2013年前三季度,东、中、西部地区投资累计同比分别增长18.8%、23.4%和23%,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持续高于东部地区。与2012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投资增速提高了0.4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则分别降低了2.4个和1.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在铁路尤其是城际铁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保障房等领域投资的带动下,率先实现了投资增速回升。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则减慢较多,尤其是中部地区的新开工项目个数已经连续两年减少。
(四)我国地方财政风险不断攀升导致基建投资增长受限
绿皮书指出,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财力、事权上的不匹配状况日益严重,地方政府在事权不断增加、财力却未能显著扩大的条件下,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来筹措建设资金,由此产生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地方政府密集借贷使得地方财政风险逐渐暴露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达到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从债务率看,在36个地方政府中,有10个2012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有16个地方政府的债务率超过100%。虽然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也要看到,部分地区和行业的偿债能力较弱,加上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性较大,导致财政风险隐患不可忽视。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资金投向主要是交通运输、市政建设、土地收储、教科文卫、农林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地方政府性债务居高不下,中央政府加强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管控,使得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长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五)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抑制居民消费提升
绿皮书指出,2013年以来,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企业效益不佳,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资本市场低迷,农产品价格低速增长,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增长均受到影响。尽管城乡居民收入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但相比于2012年同期回落明显,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再度低于GDP实际增速。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回落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6%,回落2.7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是决定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收入增速下滑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2014年的消费增长。
(六)2014年“八项规定”对餐饮、娱乐等消费边际影响逐步减弱
绿皮书指出,中央下达“八项规定”与“六条禁令”,倡导厉行节约,严格管理“三公”经费等政策效果在2013年集中释放,政策的强力影响将逐步有所缓解,而且部分餐饮、娱乐企业正在转型求变、创新经营模式,加上2013年低基数的影响,预计2014年餐饮、娱乐、烟酒、化妆品等行业消费将进入正常增长,对消费的下拉作用减弱。另外,社会部分消费能力转向其他领域,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微调,其对居民消费整体增速的影响不明显。总体而言,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有利于消费增长保持稳定,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增长难以快速上升,2014年名义增速与2013年基本持平,保持在13%左右;餐饮、娱乐等2013年显著下拉消费增长的行业,2014年销售情况有望好转;信息消费得到国家大力推动与居民普遍追捧,2014年将取得长足发展,消费增速保持在20%以上,并带动相关产业投资增长;黄金等贵金属消费伴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将趋于平稳;因多数城市将出台限购政策,汽车消费增长将会有所放缓;健康、养老消费属于长期性消费,其消费增长具有循序渐进特点,在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增速将稳步上升。
(七)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我国出口将带来不利影响
绿皮书指出,新兴经济体或将成为2014年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不稳定因素。新兴经济体经济结构存在突出矛盾,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动力趋弱。同时,为争夺国际市场,大部分新兴经济体采取货币贬值策略,本币兑美元与一揽子货币汇率明显低估,国内物价上涨,资本市场动荡,金融体系脆弱,滞胀风险上升。尤其是美国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使全球资本市场资金流向呈现新变化,国际短期资本回流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货币将进一步承受较大贬值压力,面临汇率和金融市场超调的问题。在增长放缓、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三者叠加下,部分国家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可能出现危机,并将影响所在区域的经济稳定。IMF最新展望将2013年与2014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速预测分别下调了0.5个和0.4个百分点,分别为4.5%和5.1%。
专家展望2014年,我国外贸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受世界经济低速复苏及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影响,发达国家需求回升对我国出口拉动有限,而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对我国出口也将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受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影响,2014年我国吸引外资难度加大,外资流入将进一步放缓。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低速复苏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减速,将推动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稳中趋降,有助于降低我国进口成本,同时国内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对进口需求稳步增长可期。在全球经济复苏格局酝酿重大结构性变化的背景下,只要我国把握住调整的主动性,积极构筑对外投资合作的新平台,不仅有助于实现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和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位势,提高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初步预计,我国2014年出口将增长9%左右,进口将增长7.5%左右,进出口贸易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外贸顺差3100亿美元左右,国际收支保持小幅顺差。在结构方面,机电产品出口2014年仍将是中国第一位的出口商品,但由于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资本品与投资品需求相应减少,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将有所放缓,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外贸结构调整、人力成本上升、低端制造业转移的影响下,长期增长速度将呈下行趋势。
(八)物价先行合成指数显示2014年物价涨幅将继续走高,预计2014年CPI上涨3.2%左右
绿皮书指出,利用物价景气指标组,通过合成指数方法计算物价的一致和先行合成指数,物价先行合成指数的谷底出现在2012年6月,其后步入上升周期,除了在2013年2月出现了小幅回调外,至今已连续14个月上升。物价一致合成指数的谷底出现在2012年8月,其后缓慢震荡回升,在2013年2-4月出现了3个月的回调,从2013年5月开始,物价一致合成指数重拾回升态势,至今已连续回升4个月。物价先行合成指数相对于物价一致合成指数的平均先行期为8个月。物价先行合成指数在2012年6月达到谷底,其后一直上扬,至今未出现峰值,预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物价水平仍将处于上升期。2014年,防止通货膨胀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国内经济稳中略降、产能过剩、输入性通胀压力较轻和粮食丰收等将抑制物价涨幅,但通胀预期增强、蔬菜和猪肉价格回升、劳动力成本上升、货币环境稳中偏松和翘尾因素增加将推高物价涨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预计2014年物价涨幅比2013年有所扩大,对鲜菜、猪肉等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风险应予以重点关注,预计2014年CPI上涨3.2%左右,PPI下降0.5%左右。
(九)2013年国内消费税、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和进口环节税收增幅回落较大
绿皮书指出,受中央控制“三公”消费影响,国内高档烟酒消费明显萎缩,使得相关消费税收入增速放缓。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商用车增速明显放缓,柴油使用量增速放缓,使得成品油消费税增速大幅回落。2013年1-9月,国内消费税实现收入6353.98亿元,同比增长3.8%,比上年同期回落7.0个百分点。
受房产税有关优惠政策及土地购置面积负增长影响,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增幅有较大回落。2013年1-9月,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比分别增长13.6%和11.1%,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13.3个和17.0个百分点。
2013年1-9月,一般贸易进口额比上年同期增长6.8%,同比加快3.2个百分点。但由于进口商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大排量汽车等高税率产品相对减少;黄金等法定免税商品不缴纳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造成进口税收税基缩小、收入减少。关税同比下降,使得进口增值税、消费税税基缩小等原因,1-9月,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实现收入9981.12亿元,同比下降10.4%,比2012年同期增速回落14.1个百分点;关税实现收入1892.2亿元,同比下降10.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6.0个百分点。
受营改增改革影响,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收入大幅下降,1-9月,营业税实现收入12887.91亿元,同比增长10.9%,比上年同期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
尽管受经济增速回落、价格低迷和结构调整影响,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但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比上年同期明显恢复,房地产和建筑业企业、电力企业所得税实现较快增长,1-9月,企业所得税实现收入19434.14亿元,同比增长14.3%,比上年同期增速仅回落0.4个百分点。
(十)2014年人民币汇率存在超调风险
绿皮书指出,2013年人民币持续快速升值,按照中间价计算,前三季度累计升值2.24%,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计算,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累计上升6.3%和6.6%。但人民币的强势升值缺乏基本面支撑。一是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并非建立在经济强劲增长基础上。2013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出现超预期下滑,第三季度虽企稳回升,但回升势头并不稳固,2013年9月,工业、消费、投资等关键经济指标回落,对汇率有重大影响的出口出现同比负增长。二是海外美元兑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NDF)报价持续高于同期国内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说明海外市场一直存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三是跨境资金流入压力减缓。2013年第一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1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1570亿美元;第二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缩窄为286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466亿美元。
绿皮书认为,人民币对美元缺乏弹性的汇率安排以及市场心理因素是导致人民币出现加快升值的主要原因。从年内走势看,人民币对美元先后有两轮加速升值,一是2013年4-5月,汇率中间价升值幅度为1.44%,二是2013年9-10月,10月24日汇率中间价较8月底上升0.61%。这两轮人民币强势升值均有美元走低的背景。2012年底以来,国际市场非美元货币兑美元纷纷贬值,日元贬值幅度超过20%,欧洲货币普遍贬值3%-5%,商品货币则贬值8%-10%。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先稳后升,导致人民币有效汇率出现大幅上升。9月初,市场对美联储QE退出预期逆转,美元指数大幅下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再次加快上升。另外,在两轮人民币快速升值中,市场心理因素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市场所决定的人民币即期汇率在盘中都曾出现涨停现象。
从经验来看,由市场预期和投机炒作推动的汇率波动,如果缺乏基本面支撑,会出现超调现象。人民币汇率超调是指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超过了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如果人民币继续快速升值,就可能出现“超升”,未来可能出现急转直下的危险。而2014年美联储可能退出QE政策将推动美元走强,加剧人民币贬值风险。
(十一)世界贸易新格局将阻碍我国自贸区的建设进程
绿皮书指出,作为传统贸易格局的重要受益者之一,世界贸易新格局的变化,给我国带来多方面影响和挑战。近年来,为克服多边贸易体制的局限性,我国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但从我国目前参与的谈判和自贸区建设情况看,在美欧日等为主导的国际贸易新格局影响下,我国自贸区建设将面临更大的困难。首先,我国自贸区数量少且涵盖地域范围小,主要集中在亚洲、大洋洲和中美洲,欧美等主要市场没有涵盖在内;其次,欧美在推进TPP和TTIP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双边投资协定(BIT)、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其内容丰富多样,远超过中国与FTA伙伴的谈判内容。
(十二)周期内的货币环境整体宽松、地方政府干预微观主体投资成为加重产能过剩推手
绿皮书指出,2009年以来,我国资金供给相对充裕,助推了本轮产能的快速扩张。从社会融资规模看,2009年以后的社会融资总量较2008年增长幅度较大。2009-2012年社会融资总量分别为13.9万亿元、14.1万亿元、12.8万亿元、15.7万亿元,分别是2008年的1.99倍、2.01倍、1.84倍、2.26倍。从货币供应量上看,2012年底,广义货币(M2)供应量余额接近100万亿元,M2与GDP的比值创历史新高,达1.88倍,远高于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水平。从固定资产投资的来源看,2010-2012年银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额分别为4.72万亿元、4.63万亿元和50.2万亿元,分别是2008年的1.78倍、1.75倍和1.89倍。在较为充裕的资金环境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有色金属、建材等重化工业很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为产能过剩的加剧埋下隐患。
此外,地方政府民生发展任务繁重,为了有效提高民生、促进就业,对大型投资项目较为热衷,容易干预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一方面,财政分权和以考核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晋升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干预投资和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动机,特别是对于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无论从政绩还是从财政收入、就业等方面考虑,各级地方政府都有非常强的动机推动这些行业在本地的投资。另一方面,土地所有权的地方垄断和金融体系的软预算约束,使得为企业提供低价土地、减免税收等补贴措施、帮助企业获取金融资源成为地方政府竞争资本流入的主要方式,并成为地区之间竞争的具体形式和核心内容。企业的投资行为被扭曲,进而导致产能过剩。为了规避监管,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大型项目拆分成小项目,将中央核准项目变成地方核准项目,诸多因素合力加剧了产能过剩。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