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新网北京11月4日电(记者 阚枫)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气象局4日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指出,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城市群影响巨大。1978~2007年,上海海平面上升115毫米。此外,城市不断出现暴雨事件凸显气候风险评估缺位、联动机制不完善等。
30年来上海海平面上升百毫米
绿皮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华东地区的城市化对观测气温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为显著。华东地区城市化对于1981至2007年区域平均变暖幅度的总体贡献约为四分之一,其中特大城市站热岛效应对增暖的贡献超过44%。气候变暖对于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绿皮书显示,气候变化使得华东区域自北向南的沿海海平面变化情况的地域差异更加明显。1978~2007年,华东沿海各省市海平面升高幅度由高至低为:上海(115毫米)、浙江(98毫米)、山东(96毫米)、江苏(78毫米)和福建(47毫米)。
近几十年来,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度约为3.0毫米/年;江苏和长江口北沿海的上升速度为0.9毫米/年;长江三角洲沿海的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为4.7毫米/年;福建沿海则为1.9毫米/年,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海平面上升速度最为显著,远远高于华东其他沿海地区。
绿皮书称,未来海平面上升将增大河口盐水入侵的距离。以长江口为例,在海平面上升为30厘米、50厘米和100厘米的条件下,盐水楔将分别向上游推进3.3公里、5.5公里和12公里。另外相对海平面上升,海堤原设计的高潮位出现频率将随之增加。如上海黄浦江防汛墙设计水位为1000年一遇,若海平面上升100厘米,则变为100年一遇。海平面上升20~50厘米,长江三角洲的海防堤标准就会由100年一遇降为50年一遇。大大加大了防汛墙遭受破坏的几率,且这种增加是非线性的。
城市暴雨事件凸显气候风险评估缺位
在极端天气方面,绿皮书称,最近几年,城市不断出现暴雨事件,如2012年北京721暴雨、2013年上海、浙江杭州和余姚等城市暴雨,暴雨强度和降水量或是60年一遇,或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暴雨。
“甚至不是很强的暴雨也能导致城区被水淹、交通堵塞、基础设施损毁、甚或人员伤亡事件,暴雨损失不断增加。”绿皮书同时指出,城市暴雨成灾的现象在中国城市中已不是个案,而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暴雨成灾与暴雨突然而至、强度大、范围广有关,但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几乎不能人为控制和消除。因此,要减少城市暴雨成灾,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反思发展与灾害的关系,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减少灾害损失、适应气候变化。
绿皮书称,以北京721暴雨为例深入思考城市暴雨脆弱性的社会经济原因,例如城市过快的发展导致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张,土地不合理利用现象增加,导致如下问题:
一是城市河道和低洼地被侵占和填埋,城市高楼、道路、桥梁建设增多,路面硬化增加,城市水塘、河湖、绿地不断减少,自然生态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不断下降。
二是城市在低洼地区建设的项目增多,公路桥、立交桥、过街地下通道、地铁口等地势偏低点增多,气候脆弱地点增加。
三是城市道路面积增加使得地表汇流量增加,但是,城市排水能力并没有相应地提高。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或缺失,如气候风险评估缺位、联动机制不完善、公众参与不足、灾害基本法不健全等。(完)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