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导读】中国社科院《人力资源蓝皮书》显示,中国每年2400万人需要就业,而就业岗位只有1200万。10月11日10点,经济之声评论:警惕经济放缓带来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
央广网北京10月11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昨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2013年的《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
蓝皮书呼吁,当前应该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重点人群就业和创业。因为充足的就业机会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前提,但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总结归纳来看,蓝皮书指出的突出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就业稳定性偏低。中国员工平均流动率为15.9%,在全球处于高位。流动率较高的行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基层员工流动性较大。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呈现出“短工化”趋势,表现为工作持续时间短、工作流动性高。65.9%的农民工更换过工作,25%的人在近7个月内更换了工作,50%的人在近1.75年内更换了工作。
第二,新增就业需求与岗位的缺口很大。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但每年全国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200万个。在面临就业总量压力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蓝皮书指出,主要原因是劳动者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在全国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重占到70.3%,大学以上学历仅有12.94%。劳动力市场中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但是,尽管大学以上学历结业人员占比很低,刚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依然让人担忧。根据调查,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41%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比2010届上升了7个百分点。
另外,蓝皮书还指出,目前就业歧视仍未缓解,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工作经验歧视、地域歧视、残疾人歧视等就业歧视仍然普遍。还产生了一些新的就业歧视,即由代际传递导致的身份歧视,“官二代”、“穷二代”现象愈演愈烈,造成新的市场分割和新的就业不平等。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对此发表评论。
从《蓝皮书》来看,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存在很多突出的特点。不难看出,这些现象环环相连,相辅相成。这说明我国就业形势目前处于什么状态?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状态?
张车伟:我觉得我们的就业形势现在还是比较平稳的。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上半年新增就业还是令人满意的,虽然我们的经济增长在减速,但是我们就业的机会的创造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蓝皮书》讲的这些问题确实也存在,比如说就业短期化、短工化、流动性比较高、稳定性比较差的问题,当然它没有提到比方说待遇水平比较低的问题,我觉得都是我们现在就业当中面临的一些非常大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最需要重视的问题是什么?
张车伟:我觉得首先是我们面临比较严重的结构性矛盾,现在就业岗位的创造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有的企业甚至出现了招工难,就意味着企业有岗位,但是并不能找到合适的人。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是地域型之间的不同所造成的,流动性的农民工可能不知道到什么地方找工作。另一部分是因为技能的不匹配,我觉得这是最大的矛盾,也就是今后我觉得我们今后就业当中最突出的矛盾。
另外,现在就业的稳定性差,就业的正规化程度不是很高,所谓正规化的就业,就是稳定性的就业,有保障性的就业,这样就业的比例总体来讲不太高,虽然过去几年有快速的提升。还有一点《蓝皮书》没有提到,但是我觉得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总体劳动者的待遇水平偏低,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增长也不是很令人满意,这些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就业人数732万人。但是蓝皮书中显示,每年2400万新增就业人口,只有1200万个就业岗位,这两个数据有没有矛盾?
张车伟:统计局的数据可能比较新,《蓝皮书》的数据应该都是出自统计局,可能是前几年数据的一个平均。我觉得在就业问题上,实际上我国现在缺乏一个比较权威的,大家都认可的统计数据,比如说我们的失业率是多少?劳动参与率是多少等等现在都不是很清楚,国家也没有发布。我觉得这实际上是我们现在对就业形式的认识存在一些混乱的原因。今后国家应该及时发布劳动力市场动态的一些指标,比如失业率、新增岗位。
我们关注“就业难”的同时,经常会听到另外一个词,“用工荒”,也就是结构性矛盾,怎样能够调整、改善这样的矛盾?
张车伟:我觉得这可能需要两个方面。一个是产业结构要不断的调整。另外一个方面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因为有些岗位可能已经创造出来了,但是缺乏合格的劳动者,这个是很重要的问题。要让我们的教育、培训体系更好的由市场导向,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让劳动者的素质实现和就业岗位之间的匹配,这个我觉得今后我们要大力努力。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