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正在寻找发展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邓之湄)9月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俄罗斯发展报告(2013)》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黄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俄欧亚所所长李永全在会上介绍了黄皮书总报告的主要内容。中国社科院俄欧亚所党委书记李进峰出席会议。来自外交部、中央编译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俄联邦驻华使馆官员出席了发布会。
传统或创新:俄罗斯面临发展道路之争
“2012年俄罗斯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普京作为国家总统重新回到克里姆林宫。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政策的发展进程都铭刻上了普京的执政烙印。”正如黄皮书开篇序言所述,俄罗斯2012年度最显眼的关键词无疑还是“普京”。
报告指出,2012年以来,俄罗斯执政当局面对社会不满情绪和反对派的进攻,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街头抗议活动趋于平息,新一轮建党运动再度出现,俄罗斯政治进程基本稳定。
俄罗斯的稳定可谓来之不易,它与普京有着很大关系。专家表示,自普京当选总统以来,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长期存在的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斗争,都基本得到了解决。
“但如今,俄罗斯又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新一轮的‘斗争’——国家发展道路之争出现。”李永全表示,究竟是走传统发展道路,还是走创新发展道路,在目前的俄罗斯存在激烈争论。
近年来,政治抗议和社会政治运动在俄罗斯频频爆发,经济增长速度也不断放缓。更有学者观察到,作为俄罗斯政权重要支撑力量的精英阶层更新换代速度日益减慢,甚至出现分裂。“俄罗斯会否再次陷入苏联后期的发展停滞状态”成为许多人的担心。
不少学者认为,深层的制度改革才是俄罗斯的唯一出路,但普京似乎更愿意执着于传统路径。“从俄罗斯历史来看,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集中于统治阶层手中,资本权力依附于政治权力,一直是其特有的发展路径。”中国社科院俄欧亚所研究员庞大鹏表示,俄罗斯至今仍未摆脱历史发展路径,未来也很可能再次走入这种惯性发展模式。
“不必急于给俄罗斯当前的选择下结论,评价一个发展道路好与坏,关键还要看它的制度和政府运作的效率如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孙昌洪表示。
“这个争论的最终结果将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关系到俄罗斯国家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关系到中俄之间的经贸往来。”李永全说。
欧亚主义复兴:俄外交向亚太倾斜
2012年,俄罗斯在外交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动作就是欧亚联盟设想的实施,以及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价值观和政治哲学。
2011年10月,普京提出建立欧亚联盟的设想,引发国际学术界和政治界,尤其是独联体地区学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2012年1月1日,俄白哈关税同盟正式过渡到统一经济空间。这意味着一个超独联体、超国家的地缘政治结构正式成立,欧亚一体化的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对俄罗斯来说,欧亚联盟显然不只是经济联盟,但对于很多独联体国家来说,政治联盟是不可接受的,任何可能导致让渡主权的倡议都会遭到抵制,欧亚联盟只能止于经济联盟。”中国社科院俄欧亚所研究员柳丰华表示。
然而,不论欧亚联盟最终能走到哪一步,其构想本身所包含的深邃含义都值得关注。“欧亚联盟的思想基础是欧亚主义。”报告显示,作为一种以反对“欧化”或“西化”、倡导俄罗斯必须走自己发展道路为主要思想内核的意识形态,欧亚主义正在作为一种政治哲学逐渐被当前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所认可。
其实,欧亚主义已于二战前式微,为何到20世纪90年代后会逐渐复兴?报告分析称,从内部来看,这与苏联解体后西方自由主义在俄罗斯民众中逐渐失去威信,俄社会意识形态出现真空有关;外部方面,美国和西方集团不断试图在俄罗斯周围煽动“颜色革命”、频频挑战俄罗斯的战略底线,令其对与西方关系再次失望,从而为欧亚主义的复兴提供了土壤。
“欧亚主义的复兴预示着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虽然调整并不意味着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出现对抗,但欧亚一体化的步伐将会加快,俄对外政策将向亚太方向倾斜。”柳丰华说。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