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13版《城市蓝皮书》】中国新闻网:蓝皮书:农民工市民化面临制度、社会排斥等障碍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3-08-02

  中新网7月30日电(记者 阚枫)今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中国农民工市民化面临成本、制度、社会排斥等障碍,“农民工进城就业并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支持体系至今仍没有建立,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户籍制度及其附属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土地制度等方面的制度障碍依然根深蒂固。”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六大障碍


  蓝皮书指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长期艰巨但力所能及的任务。当前,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面临着成本、制度、能力、文化、社会排斥、承载力约束等六大障碍:


  一是成本障碍。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全国平均约为13万元,人均个人支出成本约为1.8万元/年;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农民工还需要支付平均约为30万元/户的购房成本。对政府而言,较高的集中公共投入,加上后续的持续性投入,降低了地方政府尤其是大城市政府推进市民化的积极性。就个人而言,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很难承受年均支出成本之外的购房成本。


  二是制度障碍。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政策,但由于制度变革涉及较高的成本和利益再分配问题,农民工进城就业并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支持体系至今仍没有建立,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户籍制度及其附属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土地制度等方面的制度障碍依然根深蒂固。


  三是能力障碍。农业转移人口通常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技能相对不足,由此限制了他们所能从事的职业和工种,工资收入较低,难以负担较高的城镇定居、生活和发展成本,也很难满足部分城市积分入户的条件。


  四是文化障碍。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城乡隔离状态,城乡之间已经越来越具有两个时代或两个文明的含义。文化与行为方式的不同、经济生活差距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的偏见等,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与归属感缺乏,导致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原居民两大群体间存在隔阂、疏离,甚至是摩擦和冲突,形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文化障碍。


  五是社会排斥。城乡二元制度使部分城市居民形成了城市中心主义的心理优越感,部分城镇居民在思想和行为上排斥外来人口的融入,而个别外来人口违法犯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又加重了对外来人口的社会排斥。这其中既有在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显性的制度排斥,又有在思想观念、社会认同等方面隐性的心理排斥。各城市在接受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同时,排斥作为社会成员的外来人口享受城市的各种权益。


  六是承载力约束。由于资源配置的行政化倾向,加上公共服务、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的悬殊差异,农业转移人口高度集中在大中城市。一些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出现了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城市病”;而小城市和小城镇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公共服务落后,人气不足,发展相对不足。人口的集聚与城市的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蓝皮书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时间表


  2013《城市蓝皮书》认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长期艰巨但力所能及的任务。从政府财政支出的角度看,到2025年前基本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蓝皮书称,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平均每年需要消化1400多万的存量和1100万的增量,即每年共需解决约2500万人。如果按人均一次性公共投入2.6万元计算,每年政府财政需要负担大约6500亿元,占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5.5%。这一比例应该在政府财政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蓝皮书称,从全国看,可以考虑力争用15-20年的时间,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分阶段稳步推进市民化进程,实现有质量的健康城镇化目标。


  近期(到2015年),分类剥离现有户籍制度中内含的各种福利,在全国推行居住证制度,对城镇常住外来人口统一发放居住证,持证人可享受本地基本公共服务和部分公共福利,如政治权利、劳动权益、就业培训、义务教育、基本社会保障等,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权益,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同时,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如有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来源、就业或居住达到一定年限等,应优先给予落户。


  中期(到2020年),通过强化综合配套改革,完全剥离户籍内含的各种权利和福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初步形成市民化长效机制,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常住人口全覆盖。城乡居民实现在常住居住地依照当地标准,行使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享受各项公共服务和福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和公共福利享有权等。


  远期(到2030年),建立市民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机制,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全面融入城市,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平等参与民主政治。(完)



分享到: